卡迷專業加散戶一籮筐:國內七億元市場 年齡愈來愈年輕(聯合報)

1998-01-01(記者林新輝/台北報導)

一群著迷職業運動球員卡的「卡迷」,每個週末都會聚集在東區一家百貨公司「獵艷一,他們從十二歲到四十歲.小學生到公.務員,卡迷共同嗜好就是蒐藏職棒球員、職籃球員卡。八年前,中華職棒創立,在國外行之已久的蒐集NBA與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卡,也隨著中華職棒漸漸在國內流傳。一家體育運動機構負責人林秉信表示,國內目前「專業」的卡迷就有兩千人,但「玩票」的卡迷則超過廿萬人,卡迷的年齡層也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職業運動球員卡在國內有多大市場?有十年經驗的陳姓卡迷表示,他蒐集球員卡費用平均一年一百萬元,目前珍藏的球員卡總值逾一千萬元,估計平均每位卡迷一年消費在球員卡費用至少四萬元,以現有「專業」卡迷兩千人計,就有八千萬元的金額,如果加上近廿萬名的「散戶」,國內球員卡一年的生產總值逾七億元。儘管球員卡市場深具潛力,但目前九成市場被NBA及美國職棒大聯盟海外市場瓜分,其中又以NBA球員卡更是卡迷的寵兒,如天王巨星喬登、希爾、歐尼爾等,叫價六百美金仍有卡迷搶購,而大聯盟的小葛瑞菲與野茂英雄也是洛陽紙貴。專業運動球員卡負責人卓聖華表示,品質佳、配比公信度高及高知名度是NBA與美國大聯盟球員卡受到歡迎的主因,特別是球員的高知名度,黃姓卡迷就表示,自己蒐集一張美國大聯盟全壘打王貝比魯斯的球員卡,雖然當初製卡的品質不如目前精美,聞起來還有馬糞味道,但絕對值得。至於國內職業運動球員卡,有中華職棒球員卡、中華職籃球員卡及今年加入戰場的那魯灣公司台灣大聯盟球員卡,受到職棒賭博及發卡品質水準不齊的影響,本土球員卡市場佔有率偏低。但兩個聯盟仍看好球員卡市場,目前在球員製作的品質也有顯著改善,那魯灣公司副總經理梁功斌表示,一旦職棒賭博黑幕事件落幕,國內球員卡競爭力會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