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2-24(本報記者林新輝)
本報記者林新輝在中華職棒做獨門生意的時代,國內職棒沒有「挖角」這個名詞,去年那魯灣公司創台灣大聯盟品牌,一口氣從中華職棒聯盟挖了九名球員,不僅挖角頻傳,而且被抨擊為惡意、攪局、挖牆角,主導者那魯灣公司副總經梁功斌,自然也承擔了極大的壓力,甚至有人將國內職棒亂象歸咎於他的挖角行動。梁功斌指出,當台灣大聯盟培養出優秀的本土球員,但合約已滿,只要中華職棒聯盟的合約比台灣大聯盟更能保障球員,台灣大聯盟同樣會面臨挖角的挑戰,但良禽擇木而棲,是天經地義的,這會迫使兩個聯盟做良性競爭。梁功斌坦承,第一年的行動帶有「策略」目的,也就是台灣大聯盟要能與中華職棒聯盟分庭抗禮,必須挖中華職棒聯盟牆角。「但是沒有提供一紙尊重球員的合約,光靠重金挖角,終有用罄之時」,梁功斌表示,台灣大聯盟去年提供九名中華職棒球員的合約,只針對中華職棒各球團原先的不適任、不定存續約的文字大幅修正,就讓九名球員願意承擔吃官司的風險而「被挖」。台灣大聯盟大動作的挖角行動,固然有商業競爭的目的,但梁功斌表示,當有中華職棒聯盟的球員拿台灣大聯盟的合約作為明年續約的「參考」時,顯示挖角,背後的一股球員捍衛自身權益的意識逐漸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