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2-07(本報記者林以君)
郭泰源這次返台,氣氛很僵,僵在「主動」向別人討工作機會不好,「被動」等待對方提條件也不太好的矛盾中。與郭源治去年此時返台造成的轟動場面比較,「小郭」少了點催化劑,來點燃他不甚清楚的返台動機。棒球專家陳潤波曾在文章中分析過小郭旅日時數度低潮的原因,陳潤波解析,當時的小郭認為在日本如果待不下去,還有台灣這個退路,但他及時點醒小郭,要把自己逼到絕處,不想後路,在日本闖蕩才會有光明遠景。小郭做到了這點。可是真正返鄉前後,外界反而不清楚小郭的目標為何?到底是要證明高薪職棒球員的技術水準,或是投入職棒賭博案後的再造運動,還是兩者都要?直到昨天媒體訪問,他才比較清楚地談及「回饋」台灣球界一事,也不希望在台灣職棒史上缺席,這與大郭旅日期間、考慮返台前後,一直提及的回饋心願,有明顯差別。無人懷疑遊子返鄉的心態,但小郭未能及時對媒體及球界說明他的心願,就陷入「自抬身價」的假象中,小郭可能並不想自抬身價,但現實的職棒社會中,正好也讓虛情假意的球團有機會先提價碼,再找到付不起高薪的台階下台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