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競賽時巔峰狀態 請為運動員設計食譜:美和隊首戰失利.歸咎於飲食不適 亞東隊出國比賽.自備速食麵充飢(聯合報)

1976-09-01(本報記者 劉復興)

美和青少棒領隊徐傍興回國後說,美和在世界賽第一場輸給美國西區隊,主要原因是:抵達蓋瑞的頭兩天,大會供應球員的飲食不合胃口,影響到出賽的精神,以致演出有失水準。徐傍興說,過去,美和隊打世界賽都是自己帶廚師做菜。這次,大會特別為美和請了廚師,做的飯菜看起來很不錯,可是吃起來卻不對胃。徐傍興是位醫師。他這樣說,可能有他的見地。過去,亞東女籃隊出國比賽時也曾發生類似的事。亞東隊有部分女球員吃不慣西餐,出國時總是隨身帶了許多速食麵;餓了,便泡速食麵充飢。可以想見的是,速食麵絕對不如牛排營養。如果出國比賽,光靠速食麵,必定會影響到比賽的體力。問題在,運重員出國比賽,不能都像美和隊那樣自己帶廚師。因此,運動員在出國時應該聽從專家的意見,嘗試自行克服飲食上的困難,使自己在比賽時體力保持巔峰的狀態。在運動發達的國家,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時,都有運動醫學專家會同教練,安排運動員的飲食和訓練份量。譬如,短跑、游泳選手在比賽時都是在極短時間內消耗掉大量熱量。因此,他們必須使血液中的血糖迅速變為葡萄糖,供給他急速消耗的熱量。運動醫學專家針對這一點,建議短跑、游泳選手在比賽前多吃糖,好應付這種需要。至於馬拉松這類長跑選手,攝食的方式又自不同。要應付這種長達兩、三小時的賽跑,單靠人體血液、肝臟和肌肉儲存的糖來支持,是不夠的。日、韓兩國的馬拉松選手常在國際賽中得獎。運動醫學專家留意他們的選手的飲食習慣,發現很合乎營養學的要求。原來,日、韓的馬拉松選手出國比賽時都是自己帶食米。在比賽前兩、三天和賽前幾小時,他們吃下大量的米飯。米含有充分的碳水化合物和澱粉質,進入人體後在肝臟和肌肉儲存起來,成為肝醣。等比賽時,這些儲存的肝醣便逐漸消耗;與此同時,殘存在胃裡的米飯也逐漸消化,供給選手葡萄糖。歐、美的馬拉松選手不習慣吃米飯。他們多是吃含大量澱粉質的馬鈴薯,效果也是一樣。從這些例子,不難瞭解:運動醫學在協助運動員創造更好的成績上,是扮演多麼吃重的角色。可惜的是,國內的運動醫學還在學步階段;運動員只是根據自己的體會,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像棒球這種運動,比賽時間長,而不同位置的選手所需體能狀況又不太一致。儘管如此,營養專家仍可視不同位置選手的特殊需要,替他們設計食譜。台大醫學院生化研究所的營養專家黃伯超教授說,據他觀察所得,國內棒球選手一天攝食的熱量都超過三千卡,足夠比賽體力所需。所差的只是一些特殊位置的選手,需要特別的營養來增強他的體能。譬如投手、捕手,跟鉛球、鐵餅選手一樣,需要結實的肌肉。因此,他們攝食時除了熱量要夠外,還應多吃高蛋白資的食物,幫助肌肉發育。章回小說裡,常可看到那些江湖好漢說:「人是鐵,飯是鋼。」作為運動員,應該更能體會這句話。所以,運動員不但應在競技場上磨練自 的體能和技巧,更應該著重飲食,把飲食也當作是一種訓練,但是過份挑嘴,似有未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