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成棒,有本生意經:(聯合報)

1997-06-25(本報記者林新輝)

確定第一年虧損的台灣大聯盟,剛完成八億元現金增資後,昨天宣佈每年將投資兩千萬元成立那魯灣成棒隊,並宣佈台灣大聯盟所有開銷都要節省,但對球員、教練的投資不減反增,這令外界對那魯灣的作法「霧煞煞」。事實上,那魯灣對球員、教練的投資,是要達到「摸蛤兼洗褲」的經濟效益。外界對台灣大聯盟財務吃緊的傳聞甚囂塵上,甚至有只玩三年就收攤的說法,那魯灣此時宣佈成立成棒隊,用意即在打破不利那魯灣的「謠言」。從投資效益而言,成立成棒隊可收到球迷信心回籠的效用,由於國內目前有十一支職棒隊,而球員的運動生命有限,未來兵源充裕與否,將是維繫職棒水準及生存的重要基礎,那魯灣搶在中華職棒聯盟七支球團之前,自己培養球員,正如陳進堂表示,只要那魯灣成棒隊在業餘打出成績,就會發揮「磁鐵」效應─吸收更多的優秀球員。另外在「辦業餘還能賺錢」的概念昨天也首度被提出,陳進堂指出,那魯灣雖每年花費兩千萬元培養成棒隊,但結合那魯灣育樂公司舉辦的成棒比賽或聯賽,光電視權利轉播金、廣告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陳進堂說:「只有把業餘棒球搞起來,棒球產業才有蓬勃發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