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聯盟票房,比低的?:挖空心思搞宣傳,奈何職棒賭博案殺傷力太大(聯合報)

1997-06-24(本報記者林以君)

宣傳戰與票房高低的關係,是兩職棒聯盟今年的精彩對抗,戲好戲壞,就看誰的「瓜」甜,可惜球迷打破了「甜瓜」的迷思,用行動宣告兩聯盟票房都降到谷底,而且球迷的行動附帶警告兩聯盟,若無法澄清打真球、假球的疑慮,並清除打過假球的球員,這可能還不算票房的「最低點」。由圖所示,中華職棒聯盟只在接近上季尾聲時,首度在一周票房平均數超越台灣大聯盟,但這也是兩聯盟開賽以來票房最低點,贏在最低點,並不驕傲。而許多人爭議台灣大聯盟的票房一路領先,是不是假象?其實,既然接到免費球票的球迷還願意捧場,那就根本無需考慮送票行為對不對,他要送,還得有先願意看,只要台灣大聯盟能負擔成本。倒是台灣大聯盟打破制式宣傳法,把球員、球隊、球場,甚至「那魯灣」這個品牌當作商品宣傳、促銷,也才會有嘉義勇士隊主場球迷在球場開裡民大會,及各主場日、開球等活動,這些宣傳基調的邏輯應是,舞台準備好了,想上台「秀」的人、團體,請付代價排隊上台。中華職棒送出不少贈品,但也有球團對今年推出的宣傳活動後悔,送熱便當、座墊、水壺這些小東西,固然是為舒服看球著想,但推出後仍無法止住票房下滑,球團檢討,不如把錢省下來,送個大獎,汽車最好,讓球迷花兩百五十元球票錢,有機會開一台汽車回家,但是球團對以往的決策,苦果也只能自己嘗。光華職棒時報鷹隊本土球員幾乎全遭禁賽,下半季票房已無法測量谷底位置及回升時機,至於台灣大聯盟五月之後,改送票為包場(送票免費、企業包場票價可折扣),能否讓疲弱的票房回升,是台灣大聯盟另類宣傳的長期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