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3-27(記者林新輝/嘉義報導)
中華職棒聯盟開放四名洋將可同時上場的第二天,各隊總教練有堅持、也有妥協,步調並不一致,有人說,球場用兵應超越國界、種族,但是目前的外籍球員可稱上駟之才者寥寥可數,廉價的洋將如過江之鯽,因此增加洋將上場人數,以因應球員涉賭放水案的對策,值得商榷。台北市立棒球場昨天出現反對的聲音,除部分總教練外,也有球迷對這種情形提出反面意見。有人認為,時報鷹隊的黃俊傑、王光熙、李聰富、廖敏雄等本土球員,經過四年磨練後,已展現他們球技的成熟度,可惜他們的明顯進步,被這波土、洋之爭完全埋沒。而中華職棒聯盟領隊以多數決的方式同意四名洋將上場,當然是在解決燃眉之急,但拿增加一名洋將可以增加比賽可看性來搪塞,似乎低估了球迷的判斷能力,台北球場張貼醒目的反對海報,即是證明。美、日職棒也用外籍球員,但是放眼曾經在我國打球的洋將,不但未見有阿洛馬或野茂英雄般的矯健身手、投球威力,且洋將回鍋的戲碼卻年年上演。此外,每年票選年度十大明星球員,戰績顯赫的洋將入選比率一直偏低,因為,對絕大多數的國內球迷而言,本土球員的魅力是遠超過洋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