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3-25(本報記者林以君)
如果兩個聯盟的成立,象徵國內職棒的「戰國時代」,那麼今天起,中華職棒兩地開打,加上台灣大聯盟一日一戰,一周內至少有五天是天天三場比賽,戰國時代密集交戰的時候到了;混戰中,票房子、失誤與比賽時間三種因素的消長情形如何?值得球迷關心。前一個月,中華職棒有「熱便當」,台灣大聯盟「對對樂」,兩聯盟促銷、造勢活動,一來一往,誰勝誰負,大家心裡有數。中華職棒票房疲軟,每場平均不到五千人(僅四三六六人),直接促使常務理事會擴增預算,作出「花大錢,找回球迷」的決定;台灣大聯盟前十九場平均雖有六七三三人,昨天下午卻意外地以「天候不穩定,影響球迷權益」為由,在天空不下雨、場地不積水的情形下,將台北的比賽延期。「票房收益」與「球迷權益」的均衡點在那裡?是個新課題。職棒到底是不是「賠本的生意」,兩聯盟的主事者最清楚,而前一個月的票房榮枯,似乎已揭示部分答案。展望未來中華職棒陸續推出造勢活動,那魯灣職棒公司也看好天氣轉暖後,票房溫度會上升,但這些都需要時間證明。與票房息息相關的兩個因素是「比賽時間」及「失誤次數」。台灣大聯盟在「比賽精采度的殺手」-失誤一項,不論總數、平均數都「領先」對手,但中華職棒在「球迷耐性的毒藥」--比賽時間一項,則是高燒不退。這兩種負向指標如果不在短期內降溫,再多的華麗活動、優美的廣告,都還是對球迷權益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