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棒 洋人舞台 誰才是正港英雄:(聯合報)

1997-03-14(西瀛客 科技研究 桃縣楊梅)

「台灣大聯盟」開幕戰最令人訝異的是,某隊的前四棒都是洋將,如果不是他們胸前斗大的中文,真讓人懷疑這是台灣的職棒或是洋人的舞台!另外,從中華職棒前七年的各項攻守紀錄及個人獎項,亦不難看出洋將已有喧賓奪主的意味。而今因涉賭球員愈來愈多,中華職棒聯盟又考慮要放寬洋將上場限制。看樣子,台灣的職棒應稱為「洋將聯盟」才更為恰當。靠洋將撐場面的還有職籃(近來更充斥著大陸傭兵),從職籃各項攻守排行榜或許可知,為什麼一個擁有六支職業球隊、三年職籃歷史的台灣,在亞洲的實力仍難排人前三強。難怪許多人認為,要看這些洋將表演,還不如看NBA的轉播。或許洋將對於兵源補充、水準提升有正面意義,但若儘是洋將的天下,卻只會讓人覺得自己的選手不爭氣。長久下去,本土球員的舞台被剝奪,成長受壓抑,球迷的信心受摧殘,熱情漸流失,即使沒有賭博、放水事件,職業運動亦難蓬勃發展。宋政孝/學生(台北市)兩職棒聯盟熱熱鬧鬧地開打,然而經過了幾場的比賽,我們不禁要懷疑,在華麗的包裝與造勢背後,誰才是「正港的英雄」?就以某聯盟來說,投手方面,洋將主投了百分之七十七的局數,本土投手還投不到四分之一;本土投手中,也多是由老將擔綱,少見新秀。至於野手方面,也好不到那去,各隊無不將洋將的上場人數發揮到極致。於是,國產球員打擊與守備的機會均被排擠,甚至淪為「跑龍套」的角色。筆者認為,真正讓本土球員能多上場磨練並進而發揮的球賽,才是眼睛雪亮的球迷所樂於見到的,有識者不應只考慮到解決眼前的問題。日本職棒對於外籍球員的定位是「球隊的幫助者」.而台灣自中華職棒、職籃以至於台灣大聯盟,對洋將的依賴有增無減,難道只有外來的和尚夠資格作「正港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