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2-18(本報記者賈亦珍)
陳慶國是原住民,過去他厭惡自己是原住民,現在卻以身為原住民為榮。在過去原住民沒那麼受尊重的時代,惡劣一點的稱呼他是「番仔」,客氣一點的叫他「一胞半」,因為他的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原住民,所以是一半的「三(山)胞」。國小之前他不知道「番仔」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自己是所謂的「山胞」,只知道每年過年時母親都會帶他到山上去住個兩三天,山上的人與平他的人不太一樣,直到上了國小後,有一次問媽媽才知道,這種稱呼是侮辱。那時的陳慶國很痛恨這個稱呼,那時的陳慶國也很厭惡自己是原住民。陳慶國小時候打了無數的架,大部分都是為了平地小孩笑他是「番仔」。陳慶國住的地方很特別,一排房子都住著原住民嫁給外省人的家庭,因此「一胞半」也有不少,他們不見容於外省小孩,因為他們都視這些「一胞半」為外人,他們更不見容於台灣小孩,因為這些聽不懂台語的「一胞半」不但是外人,更是異類。於是他們很自然地形成一個特殊群體,陳慶國就是這群被排斥的小孩中的王。對抗侮辱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在拳頭上討回面子,陳慶國常領著「一胞半」的孩子南征北討,他記得有一次中秋節,雙方人馬又狹路相逢,他立刻要大家把身上所有的錢集中,再派人拿去買炮,等對方一接近,就先來一頓炮轟,炮放完了就丟石頭及手邊的一切東西,東西丟完了就衝上去肉搏,把對方打得四散而逃,打完了覺得額頭上都是汗,伸手一摸,哎呀!怎麼是紅的?這才知道自己也掛綵了。打架雖然是贏多輸少,但陳慶國的心中卻始終是空虛的,原住民的身份始終讓他抬不起頭來,對新朋友他絕口不提自己是原住艮,直到進了美和,開始在棒球場上出人頭地以後,才把自卑感趕走,他自稱那是一種運動上的優越感,從此他開始以身為原住民為榮。讓他更堅定這個信念的是,當他開始打棒球後,每次過年媽媽帶他回山上時,村人都把他當成英雄,看到村民眼中閃出的榮耀、快樂的光芒,陳慶國知道,自己一定要做個爭氣的原住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