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1-22(本報記者賈亦珍)
出國已不稀奇,冠軍也不稀罕,為什麼每年少棒代表權還搶得熱鬧滾滾?因為它有許多潛在利益,這些利益包括精神層面的名及實質層面的利。從以往大半個台灣都挑燈觀戰世界少棒冠軍賽,到現在拿到冠軍也無人聞問,世界少棒冠軍頭銜對國人來說,已算不了什麼。從以往球員只有靠取得代表權才能出國,到現在出國如家常便飯,出國對這些球員已構不成誘惑。那為什麼冠軍還如此搶手?為名。這又分兩種,一種是已拿過冠軍者,希望累積冠軍次數,希望破紀錄;另一種是未拿過冠軍者,希望自己也成為冠軍球隊、冠軍教練,希望藉此揚名立萬。利益更重要。冠軍就像個棒球文憑,有了這張文憑,無往不利,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場地還能有場地,這就是冠軍效益。以教練來說,最基本的是能延續自己的工作機會,其次還能延續甚至擴大爭取贊助的金額,及確保或增加從縣市政府獲得的經費補助。此外在爭取其他優惠時,頂著冠軍教練的名號,講起話來也較大聲。同時,在挖角時也容易得多,一方面金主願意提供的挖角經費會寬裕得多,同時被挖的球員也較願意到冠軍教練門下,因為,大家都相信你既然能拿一次冠軍,當然也能有下一次,而對這位教練來說,各方面的支援因拿到冠軍而增加,訓練出來的球隊也更強,雖然奪冠壓力增加不少,但奪冠機率同樣也提高很多,若再拿一次冠軍,又可以得到更多的名利收穫。球員也有好處,冠軍隊球員各青少棒隊都搶著要,大家比津貼、比優惠,升學沒問題,又有好處可拿,何樂而不為?那一幅冠軍旗真的沒什麼,但覆蓋在旗下的東西,可就不同了。(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