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1-12(高俊雄/國立體育學院副教授(桃縣龜山))
台灣職棒最近令人矚目的焦點,應該是兩個職棒聯盟和部份精英球員之間的三角關係處於緊張狀態。表面上,精英球員似乎被認為是引發這樁三角關係的原罪,但事實上,我個人認為,這次的三角關係事件卻只是台灣職棒產業發展過程中,球團企業為了爭取較佳的經營條件,所產生的插曲之一。就像是職棒八年至十年電視轉播權利金,在去年八月以新台幣十五億四千多萬成交的天價一樣。職棒在台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是多重的,對於不同的人或團體,各有其意義。例如:對球團企業而言,追求利潤就是重要的目標之一;對社會大眾而言,職棒比賽以及衍生的產品或服務,卻是參與休閒時重要的選擇機會之一。並且職棒球團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競爭也是追求利潤的工具之一,球團企業並不是純粹為競爭而競爭,而是希望取得有利的經營條件。然而,在職棒產業中,合作的例子並不亞於競爭。職權產業在台灣地區七年來發展的成果以及後續的潛力,乃各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所創造。例如:職棒球賽因大眾傳播業者的報導而擴大了職棒消費群,球團企業與媒體雙雙受惠;球團授權製造商與行銷公司製造、銷售職棒商品,包括:球具、衣服裝飾品、紀念品、電動玩具等,進一步滿足球迷的需求;政府提供現有球場設施進行球賽,減低球團企業投資的負擔,也提高公立體育場的使用率;學校培養許多球員、教練、傷害防護員使球團得以順利運作,學校更有吸引力;許多企業與球團共同舉辦活動,使彼此獲利。這些,都是職棒產業中因合作而雙贏的實例。依我個人的觀察與研究,職棒產業的網路利益,因彼此互賴且合作而逐漸形成,產業各成員的利益正逐漸實現。而網路利益的實現將有助於各企業團體,提供更高品質的職棒產品與服務給社會大眾。以美國與日本的經驗,職棒產業可以延續一百年,值得我們以長期的觀點來經營。而要維持職棒產業的網路利益,除了各企業團體彼此之間的誠信互動之外,合理的分配利益,以及良好的運作機制,應該是解決目前職棒三角關係的根本之道。聯盟若合作 可增職棒賣點黃立夫/軍(桃縣大園)新聯盟的成立,為了求基礎的穩固與經驗傳承,從老聯盟中挖角部份球員是必然的作法。但是,這些老球員是否就真正能在新聯盟獨領風騷?那倒未必。如日本歐力士隊鈴木一朗近年來的急速竄升,說明了職業運動一個亙古不變的定律:成績決定一切,而非年資。兩個聯盟應該趁著球員數量擴大的好時機,從年輕一輩的球員中多多發掘優秀選手,增加職業棒球市場的熱度,才是長久經營之道。其實,新聯盟的成立,也增加了許多的新賣點。例如:在球季賽中舉辦兩聯盟的明星對抗賽、球季中安排兩聯盟球隊交流的混合比賽、以及季後兩聯盟冠軍的「臺灣第一」總冠軍爭霸戰。如果兩個聯盟的負責人能夠盡釋前嫌,坐下來好好的研究,商機就在其中,對於兩個聯盟的未來發展都能有所助益。日後若是再能結合即將成立的大陸職棒,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大家不應該只把眼光放在區區十餘名球員的跳槽與否,而應該有更長遠的打算才是。筆者樂於見到更多的企業投入職業棒球的經營中,也希望兩個聯盟能夠將球季經營得有聲有色,並斷絕一切的黑道賭博事件。張作安/軍(台中市)中華職棒聯盟成立七年後,在台灣大聯盟的遊說下,已有球員欲跳槽。這些跳槽的球員所持的理由不外是「換個環境」、「兩個聯盟有競爭、有進步」。事實上,換了一個聯盟也只是換了一個名稱而已,同樣也是在台灣打球,場地、球迷、比賽的球員都差不多,獨至於有競爭才有進步的說法,也有待商推。當初只有一個聯盟時,就沒有競爭嗎?這種行為,將嚴重斲傷本土的職棒運動,最重要的是使社會更缺乏感恩的心。惡性的挖角作風,就像挖東牆補西牆一樣,這對台灣職棒有何益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