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和尚 不一定都會唸經:(聯合報)

1996-06-29(本報記者李國彥)

洋槍大砲的投、打威力是每年職棒賽的重頭戲之一,今年因為各隊只准許十個人次名額,且須在六月卅日以前完成登記手續的「新遊戲規則」,使各隊在「質量」的挑選上更加精打細算,球場邊不再出現往年猶如洋面孔「走馬燈」、外籍兵團絡繹不絕景況。但各球團的「手氣」不同,找來洋將對戰績貢獻度的差異極大。每隊十人次洋將名額,目前已有統一獅、三商虎、味全龍用盡,兄弟象用了九人,時報鷹及興農熊用了八人。有趣的現象是,各隊登錄後又註銷的人數多寡,也就是曾經在中華職棒正式比賽中露臉,又遭解約「回家吃自己」的球員數多或少,正好與球隊戰績的好壞成反比,熊、虎、龍皆在兩人以上,名次分居六至四名;名列前茅的獅、象、鷹各只有一人,可見外籍球員「可用之兵」愈多,球隊成績愈好。「沒有三兩三,那敢上梁山」,今年來台獻藝的外籍傭兵在實力上,多少具有一定水準,但或許因為水土不服、無法發揮應有實力,或是其他私人因素,使得目前仍留在台灣的人數只剩四十四人。到昨天賽前為止的一四○場分出勝負的比賽,洋投貢獻的勝場數超過一半(七十四場);一二九人次的勝利打者,洋打四十八人次;一四四人次的單場MVP,洋將佔了五十三人次。有人建議,上半季即將結束,聯盟是否考慮按名次再開放各隊不同的新增洋將名額,以平衡各隊實力差距,增加比賽精彩性,但多數球團反對,尤其是名次領先的隊伍,獅領隊郭俊男表示,遊戲規則雖不是「定死的」,但任意變更將使公平性喪失。他強調,洋將名額限制的原意,是希望各隊在網羅外籍球員時更「精挑細選」,同時能節省測試大批新球員的不必要開支,移作本土球員福利及舉辦能吸引更多球迷進場看球的活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