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09-22(本報記者孫鍵政)
主席杯棒球賽連日來常有特殊情況,有的發生在教練身上,有的因球員一個動作失策而影響球賽的勝負。先說球員方面:(1)北體與台電鏖戰十二局,台電一出局攻上三壘時,採用觸擊,北體明星球員高英傑衝前去接球,動作迅速卻將球踢出本壘邊界外,台電就以這一個失誤動作贏了吃重的比賽。(2)可口與合庫之戰時,可口在第九局全力搶攻要趕成六比六平手之際,蔡建震與洪文德的打擊企圖短打,可是打擊非常不理想,剛好打在游擊手、投手的位置,自尋末路,變成二人出局,雖有人佔上三壘也是殘壘無功,斷送追平合庫的唯一良機。(3)北體與南英之戰,北體無人出局攻入三、一壘,侯志螢與王俊明連被三振,王俊明的打帶跑揮棒落空,而李來發被追殺出局,也使北體失去一比一追平南英的良機。(4)中油與合庫之戰第八局,無人出局滿壘,李正光、藍志雄的打擊失策,合庫內野手連續刺殺兩各在本壘上,失去五比四贏球機會。由這四個例子,可以發現我們的棒球選手缺少臨危不亂的大將作風,球隊最迫切需要你有表現的時候,這位球員卻起了反作用,這絕非比賽經驗不夠,而是「穩定性」不足,也就難怪教練會對某些球員有信心,對某些球員沒有信心了。因此,加速推展成人棒球之際,當務之急莫過於使球員的訓練達到上場的都是主將而沒有副選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代打球員的能力應提高,一個球隊缺少一流的代打球員,常常會喪失平反戰局或求勝的僅有機會。其次教練的表現方面,老實說教練水準並不齊,有一兩位教練很好,也有兩三位不夠水準。兩隊比賽僵持不下之際,最需要的是教練,一面倒的球賽,球員就是教練,可是我們的成人球隊教練常有令人摸不著邊際的作戰法,最明顯的例子是,兩隊投手都不是頂尖的,根本不是投手戰,有些教練常在二、三局就採用犧牲短打求取一分,甚至由五、六棒打者上場也指示用觸擊,即使果然攻下一分,自己的投手壓不住陣腳在後面幾局輸上四、五分,則比賽前半局的打法就一點作用也沒有,這類型的教練明顯的缺少雄心壯志。另外一種教練是:球員打擊與跑壘分成毫無連貫的兩個點,有打才有跑,一支安打進一個壘,球員比教練高明,好的教練能夠將跑壘與打擊緊密結合形成旺盛攻擊力,安打少也能得分,這種教練就很厲害。平常比較明顯的打帶跑戰術,我們成人球隊運用上還不夠最大威力境界。主席杯比賽以來,最成功的一次要算合庫對中油第七局何瑞炘打擊,陳勝次跑壘那一次,跑得快配合打擊天衣無縫。最成功的教練在主席杯比賽不是沒有,他能夠善用球員特長,在打擊上不很如意之際,能叫擅長打擊的球員改打高落點球,安打出現的可能就比較高,遇上無人出局或一人出局攻上三或二壘的險境,也能利用最適當的內野守備來解救,大難不死就可能有後福,有一個球隊就是如此。主席杯比賽中,還有一個特殊情況顯示出我們的球員對變化球的打擊需大大加強。陸軍隊碰上南英郭俊林只有五支安打,明德的胡賢聰幾乎壓垮台電,東亞打不到北體彭仲達的變化球,合庫差一點輸在中油鄭家賢手中,可口奶滋不習慣吳劍長球路,台電碰上彭仲達很頭痛,北體碰到吳劍長、陳新春也不舒服,在在都證明球員打變化球要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