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08-13(本報記者 孫鍵政)
中華隊擊敗波多黎各隊,除了投手高英傑封鎖對方的攻勢外,是依賴點的攻擊贏球的。李來發與郭源治形成二個攻擊點,正好符合兵家戰術所謂「點的突破」。李來發能捕能打,兩支二壘打,都是在兩人出局後的重要關頭發揮的,他有大將之風,在此役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他無疑是高英傑投手之外的致勝功臣,要不是他的二壘打出現,中華隊何時能打破僵局,尚未可知;而有了他的兩支二壘打,中華隊才能在第四局首開紀錄,第六局也才能再得分,再加上郭源治能接上安打,為中華隊奠定,基。反之,假如李來發在四、六兩局被三振或打擊無功,則中華隊都變成三人出局無法得分,由此可見李來發在「點的突破」上建立的功勞何其大。中華隊這一仗的表現,高英傑當然功不可沒,他只讓對方出現一支安打而已。中華隊的守備是完美的,最後一局,高英傑來個坪再見牽制」,可謂錦上添花。中華隊只有點的發展,沒發揮面的威力,跟波多黎各隊的投手赫裡斯波有關。這位投手有點像當年七虎少棒碰到的尼加拉瓜投手巴玆,屬於沒什麼準備動作且投球快速的投手。他投球不像高英傑的投球那樣有板有眼地分為三個步驟,赫裡斯波投球少了一個步驟,出手特別快,球速亦強,中華隊出場打擊,要在眨眼間判斷投手球路是外角、內角或下墜好壞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也就是棒球術語所說的:不好選球。也因如此,中華隊才會顯得打擊差一點,只有六支安打,如果比起加拿大贏美東的十三支安打是少多了,雖然棒球不能將對手不同的球賽作比較,可是這能顯出一個事實:中華隊打擊猶待加強。第二局是一個好例子,無人出局,楊清瓏、高英傑、李來發滿壘,中華隊仍採強攻,接連被接殺未能得分,跟蔡炳昌教練在全國選拔賽的作風不同,依我們推斷,蔡炳昌可能不願意太早暴露中華隊的短打與觸擊能,刀,因為這場球賽勝算我隊較多,他可能保留這一招來對付加拿大。中華隊長打能力表現不夠,非這些國手之失,歷年來的成人棒球員都如此。它說明了中華民國青棒以上的棒球員要在打擊方面多下功夫才行。謝國城要從日本透過王貞治關係,聘請最好的打擊教練來台北,是針對這種缺點而發的。中華隊的陣容安排尚稱理想,球員也很沉著冷靜,只是球運不佳,有四個強力平飛球,不是打進了對方手套,就是被接殺。本來,這種強力平飛球變成安打的可能性很大,球運好一點,成果將更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