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02-16(記者李國彥/台北報導)
不顧全國棒協反對,全國體總加快與中華職棒聯盟簽約的腳步,體總會長郭宗清昨天上午約見棒協副理事長彭誠浩、中華職棒聯盟祕書長屠德言,以瞭解棒協的「堅持」及聯盟的「期望」。屠德言在會後表示,聯盟最快將在今天下午五時以前與體總簽定「職棒、業餘間不挖角協議」。郭宗清表示,體總並非主動搶接「燙手山芋」,而是因為教育部長郭為藩認為,外界對棒協理事長陳盛沺有「角色混淆」的質疑,所以不太適合擔任「續約」的協調角色,所以要求他出面接管,他才勉為其難答應。彭誠浩告訴郭宗清說,棒協的堅持是,職棒不得碰觸廿三歲以下、入選中華隊、學生及軍中球員。當彭誠浩在會後被記者問及,在陳盛沺正對此事反彈的「敏感時刻」,他卻受邀赴體總「聊天」,是否恰當,彭誠浩表示,只是基於禮貌赴約。郭宗清告訴屠德言,體總將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希望聯盟儘快簽約,至於合約內容應儘量不要與教育部的立場相距太遠。至於職棒球團在合約「空窗期」所簽下的廿三歲以下球員,例如吳俊良、陳瑞昌等球員,是否「不溯既往」,郭宗清表示,續約後,他將負全責,「續約前的既成事實,我不管」。若體總與聯盟簽約,棒協理事長陳盛沺的態度是「不承認,也不執行」。全國體總受教育部之託,直接介入中華職棒聯盟與全國棒協的紛爭當中,使原本就已複雜的「結」,糾纏的更加「結實」。其實前、後兩齣戲碼大同小異,上集的橋段是聯盟對棒協理事長陳盛沺有「角色混淆」的質疑,下集則上演棒協認為體總會長郭宗清出馬有「越俎代庖」之嫌。教育部委託體壇大老-體總會長郭宗清,出面解決棒壇爭端,理由是「外界對棒協理事長陳盛沺的角色混淆產生質疑,所以他不適合擔任續約的協調角色」的說法,語帶成見,一開始就誤導了體總的方向,是錯誤的第一步;教育部不要求體總行使監督權,而要體總直接與聯盟簽約,任意剝奪下轄單位-棒協的執行權,是錯誤第二步;體總一出面就未找雙方當事人協商,而是直接找聯盟密商,完全未知會棒協,是錯誤第三步,消息曝光後,當然引起棒協強烈反彈。問題需要解決,而非擴大。體總若在今天與聯盟簽約,是不是就一定能把事情擺平,若棒協真的採取不承認、不執行的消極方式回應,問題將仍未了,可能後頭還要演續集,棒壇還將繼續遭受衝擊。體總既有教育部體育司當靠山,又是棒協及聯盟的上級單位,若真想化解棒壇亂象,就應只單純的扮演好中間人的協調角色,拿出軟硬兼施手腕,密集邀請業餘及職棒面對面有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都講出來,再作最後的公正裁決。體總應設法在談判桌上將問題釐清,將續約、兩個職棒聯盟間的市場競爭及陳盛沺的角色問題全部分開,否則各說各話,永遠也無法化解各方心結。體總應該向職棒堅持,為維持棒球命脈,「職棒不得挖角的協議」一定要立刻續簽;兩個聯盟間的商業競爭,各憑本事,票房自有公斷;陳盛沺的角色,體育司、體總及社會公器自可監督,何需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