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01-20(本報記者賈亦珍)
時報鷹隊球員這次演出中華職棒史上首見的拒絕參加開訓典禮以抗議薪事,可以說是其來有自,問題癥結出在球團與球員對薪水的認知有極大落差。按理來說,去年年度第三名的鷹隊這次全隊總調幅達百分之十二,調幅在六隊中居第四位,並不離譜,而且鷹隊原本調薪預算只有百分之五,球團主事者自動提高為百分之十二,導致產生五百萬元的超支,這是球員應瞭解的。根據鷹隊球團說法,鷹隊薪資結構是將球員分成五級,每一級各有薪資範圍,例如第一級由廿六萬元至卅萬元,郭建成及廖敏雄屬於這一級。問題是這樣的薪資結構對一般上班族可以適用,對職棒卻不太適合,因為職業運動講究明星,只要打得好、受歡迎,薪資就應比其他平凡球員高得多。以郭建成及廖敏雄為例,一個是救援王,且為連莊,另一個是全壘打王,這些個人獎項頭銜代表的意義不僅是打得好,而且是最好的,在這個情況下,鷹隊這兩人獲得最高幅調薪是應該的,但以鷹隊目前的薪資結構,他們的薪水原本就已在第一級或接近第一級,可調漲的空間有限,拿的雖是全隊最高薪,調的卻不是最多,有些也打得不錯但卻沒他們好的球員,由於原本級數偏低,這次被擢升跳級而獲大幅加薪,郭建成、廖敏雄心中不服是可以理解的。而功勞與苦勞比重如何分配,也是這次罷訓事件的導火線,以卓琨原及陳執信為例,前者為中繼投手,後者為去年阻殺率最高的捕手,他們的角色本就較難取功,但苦勞卻是全隊最多。當然,每支球隊有各自的制度,鷹隊若採用分級制,至少要與球員取得共識,球員也應採溝通的方式來化解對調薪上的不滿,罷訓畢竟不是一個正常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