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01-18(本報記者林以君)
教練找不到人幫忙搬球具的時候,第一個會叫「賴有亮」,他是興農熊隊「四小兵」之一,所謂「小兵」,指的是年紀小、輩分低,隨時可以當練習生使喚的球員;今年,賴有亮很想改善這種窘狀,赴澳洲春訓前,他淺笑一下說:「該拚一拚了!」總教練吳祥木「本土化」的大旗一舉,洋將能省著用就省著,本土投手林朝煌、廖俊銘各分擔了一季十勝的配額,剩下的就是賴有亮、黃杉楹這兩名小兵的責任,尤其賴有亮球質在教練眼中算是不錯的,但一上場就「少一根筋」,成績一年不如一年,職棒四年三勝,五年兩勝,去年零勝,教練們真的是「恨鐵不成鋼」。賴有亮留了鬍子,但吳祥木一上任,就勒令他剃掉,「年紀沒多大,就裝個七老八十的樣子」,很像是少年老成,但成績又不怎麼樣。賴有亮自我剖析原因:體能,穩定性不足;控球,穩定性不足;所以加薪的穩定性也不足。這三項又交互循環,才會在下半季先發對時報鷹隊,差三個打席就可以拿下一勝,卻一球擲中陳執信的腦袋,被勒令退場,這算是他去年最接近勝投的一次機會。新球團看總教練的面子,意思一下,今年給他加了一萬元,變成每月九萬元。賴有亮也感受到「不拚不行」的壓力,面對的打者薪水一個比一個高,搞不好新進的「小兵」薪水都比他高。不過,更大的壓力是吳祥木的「本土化」策略,賴有亮如果能為熊隊分擔幾勝,熊隊成績也不會如此,但他如果再投不好,就繼續當「小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