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嘴的球員:(聯合報)

1974-01-16(何凡)

中華籃協的技術委員會上週開會,檢討中華男隊參加七屆亞洲杯的得失。這次的檢討和過去不同的是,大家都很坦白的把意見說出來,供研究改善。據本報報導,朱裕厚說,球隊麻煩僑胞的地方太多,以後應當減少。惠懷慶說,球隊出國飲食大有問題,隊員因不習慣外國菜而吃不飽。所謂「麻煩」和「不習慣」,都是指的伙食。常見報載,我們的球隊所到之處,都有伙食問題。有時要當地僑胞飯館包飯,或是請僑胞內眷供應飯食,甚至由我們的大使派「御廚」隨軍遠征。理由是洋餐不堪下嚥,球員吃不飽,打球就沒有勁兒。連我們的少棒孩子都是這樣。有的記者並把這件事描寫成為一種「愛國行為」,似乎應當發揚光大。其實年輕運動員養成嘴刁的習慣,對於運動前途有害的。中國餐館固然在世界各地多有開設,但是所做的未必都是正宗中國菜。例如「雜碎」這一味在全台灣都吃不到,美國的中國餐館中卻是主菜之一。不吃中國菜就打不動球,養成這個習慣會使球員無法適應環境。一般家庭裡都不希望子女「挑嘴」,認為這會使他們難伺候。反之,家長都喜歡吃東西「香」的子女,這樣才有益於他們的發育與健康,同時也是身體好的反映。坐在飯桌上就鬧脾氣,挑肥揀瘦,八下不合適,是腸胃不健全的徵兆。李隆一先生在去年十二月十日的國語日報「體育」週刊上,介紹韓國女子桌球隊奪得三十二屆世界桌球賽(去年四月在南斯拉夫舉行)冠軍的經過,說韓國女桌隊從一九七二年二月到七三年三月集訓了十四個月之久,過程嚴格而精密。他們研究國外勁敵的優點與缺點,以達到「知彼」的目的。球員除了打球以訓練技術外,還要「坐禪」(盤腿打坐)以培養完整堅強的精神。此外還有一項「膳食訓練」,讓球員養成吃西餐的習慣,好在歐美參加比賽的時候,能夠適應大會供應的伙食。這一點和我們正相反,我們是鼓勵球員挑嘴,走到哪兒都要吃中國飯,以示「不忘本」。吃不到中國飯就有了輸球的藉口。韓國人是要求青年選手隨寓而安,有什麼吃什麼,只要衛生營養就好了。凡是國際大賽都有選手村和大食堂的設備,所準備的食物不但清潔衛生,而且經過營養專家算好配定。如果這樣東西仍不堪下嚥,那就只有自帶行廚了,但是材料和調味品也不見得買得齊全呀!韓國女桌隊的一舉獲得世界冠軍,是長期勞苦訓練的結果,可說是「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的球員訓練也應當向韓國學習,廉價是買不到勝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