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養職棒 下藥怎能太猛:教育部擬對外籍球員設限,就能保證國產球員的工作能力嗎?(聯合報)

1995-05-11(記者賈亦珍/特稿)

一個好的立意,卻因作法失當而引起軒然大波,教育部擬嚴格限制外籍球員的作法,恐怕必須修正。教育部這次要擬規定管制外籍球員,主要是因職棒球場上都是外籍球員作主秀,國產球員淪為配角,二線球員更是沒有上場機會,而欲保護國產球員。但在採取限制措施時,也應考慮到現實環境。國內職棒隊本來就有球員不足的問題,而在廿三歲限制下,很難補到優秀的國產球員,即使有一兩名,也不能立即擔大任,在這種情況下,花錢找外籍好手助陣,是提升職棒賽精釆度的唯一辦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外籍球員的存在,對現有國產球員也是一種保護,可使國產球員不致過分使用,受傷時有休養、狀況差時有調整的時間。此外,二線球員要能登上先發舞台,不是單靠教育部的保護就可以如願的,教育部能保障的是工作機會,而不是工作能力,這方面還得靠自己打拚。在這種情況下,限制外籍球員就顯得意義不大,反而會產生負作用。因為教育部計畫的人數限制,是以代辦居留證為計算依據,以職棒隊來說,不管有沒有登錄,同時只能有六名洋將在台灣,這使得各隊在汰換時產生很多困擾,新洋將能不能用要一段時問才看得出來,如果運氣不好幾名洋將都不能用,再要補人就緩不濟急,倒不如各隊以目前「走馬燈」聘洋將的方式,好的留下來,不好的立即走路,到八月底時決定最後五個名額。既然職棒聯盟對洋將登錄及上場都有限制,教育部的限制不但是多餘的,而且還是扯後腿,不但職棒受影響,職籃也躲不掉。不過,外籍球員問題終究要解決,教育部應是督促職棒聯盟及球團訂出洋將使用比率遞減時間表,也應為各球團解決補充國產新血的問題,使球團降低對洋將的需求。對一個體質不佳的人下猛藥,是未見其利先蒙其害,教育部應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