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湯不換藥 不會變票房靈藥:(聯合報)

1994-10-31(記者李國彥/特稿)

球迷的眼睛是雪亮的,「高檔」比賽門庭若市;無吸引力的「爛仗」,連免費學生票都乏人問津,例行賽如此,季後賽亦然,年度總冠軍若提早產生,任何名目的季後賽「替代品」,都無法滿足觀眾的胃口,若一意孤行,就會遭票房的「懲罰」。中華職棒五年來,產生的十個半季冠軍,像隊就包辦一半,獲冠「密度」之高,凸顯出職棒因兵源短缺,造成各隊實力不均情況已日益嚴重,而能預見或已經發生的票房滑落、過度倚重傭兵、季後賽無法正常舉行等隱憂,亦伴隨而至。國內選手不足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所幸外籍好手能獲球迷青睞,質和量都能滿足需求,但卻因各球團在補強工作的「努力」不同,反使各隊實力不均的情況更加嚴重。像隊已兩度囊括上、下半季冠軍,成為當然的年度總冠軍,聯盟先以「金冠軍」賽取代季後賽,平均每場比賽觀眾人數九千五百七十八人,後來又想出「挑戰杯」點子,平均人數滑落不到六千名觀眾,前兩場獅鷹之戰票房更慘,平均每場觀眾人數還不到一千四百人。聯盟明天又要提「季後賽」新方案,但若「單一聯盟」、「各隊實力不均」、「球團放任球隊自生自滅」、「該補強時,捨不得砸錢」等因素未改善,一隊獨強、戰績獨走的情形仍會重演。當球迷不必等到例行賽結束,就早已知總冠軍隊,那麼無論設計多麼巧妙、複雜的遊戲規則,再冠上多麼雄偉、壯麗的杯賽名稱,季後賽「替代品」終究無法取代總冠軍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