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我們的集體記憶:(聯合報)

1993-06-22(晏山農/自由作家)

當解決完最後一名打者,兄弟象以六比一力克統一獅之後,自天而降的黃絲帶掀起了全場象迷的沸騰熱情,藉由香檳、煙火、高歌劃破了台北的長空,職棒四年上半球季就在三連冠的光圈照耀下落幕。從日據時代的野球開始雖然台灣的棒球水平足以傲視,對這項運動的熱愛也有著最廣泛的支持群眾,但相對於美日等棒球王國,台灣的職棒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需要藉它山之石者仍多。不過我們必須理解,運動本身就是國民性格的具體呈現,在推廣初期大量的經驗移植雖不可或缺,但因為環境文化的差異,所以造就出來的運動傳統就大不相同。要知道台灣的棒球故事絕不是從二十五年前的紅葉時代突然躍起的,它的史跡可以溯源到七、八十年前日據時代的野球傳統。但是這段歷史如同多數的活文物一樣,在著重政經取向的單元思維裡被湮沒汨滅了,也就是真正屬於庶民的部分被活生生割裂了。所以當目前的職棒實力及軟硬設備都遠不如人時,除了加強實力的增進與設備的更新外,尚有為人忽視的是歷史的補綴工作。也就是當棒球運動成為了台灣的國家運動時,它就不能脫離民眾日常生活而成為少數統治菁英進行意識形態馴化的工具。美國的貝比羅斯不遜於王公將相好比說,美國職棒發展迄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紐約洋基王朝的傳奇就成為近代美國史的一部分,而貝比羅斯、賈裡格、狄馬喬、貝拉等球星的歷史地位就不會遜於任何的王公將相,使得政客的活動或選舉不能妨礙到大聯盟球賽的進行,必要時還得表態支持某一球團以爭取選票,這是西方典型的民間力量牽動國家整體走向的具體顯例。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由日本職棒的發展談起,正力松太郎與正力亨父子締造了巨人奇蹟:V9連勝的光輝紀錄,王貞治與長島茂雄的ON炮打遍天下無敵手,巨人與阪神的對陣成了傳統的叫座戰役。更令人動容的是,甲子園高球賽的受人歡迎,也成為日本民間的一大盛事,這就已經不純粹祇是運動而已了,棒球史成為美日民眾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基本上就是一種精神的認同,這對認同問題極其分歧的台灣社會而言,無疑是一種參考指標。王牌對王牌的想像空間其實在台灣棒運發展史上也有不少值得傳誦的事蹟,相信年過三十出身南部的球迷,都還能記得一九七一年南區少棒選拔時,陣中擁有許金木、塗忠男、吳誠文的台南市,和包括葉志仙、李居明、沈清文等好手的台南縣對決時,一萬多名球迷衝破台南球場的盛事;一九八五年底的國際邀請賽,呂明賜再見全壘打的逆轉奇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而在如今的職棒場上,龍象決戰,尤其是黃平洋對陳義信,已經成為熱賽。我們還可以追問:廖敏雄對上謝長亨又會如何?東方不敗野中尊制下回對上陽介仁又是誰輸誰贏?這些都不能衹從勝負去省思,而必須加上更多的想像空間,才能累積更多的集體記憶,不僅是為棒球,也是針對認同尋求新的突破之道,所以才有人說棒球的外野空間是無限的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