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05-05(本報記者楊武勳)
兩天來全國青少棒南區預賽六場比賽出現了十二支全壘打,幾乎場場都有。從去年九月間在台中市舉行的全國第二屆國中棒球賽起,就充分顯示國內以往的少棒球員隨著年齡、體力的增長,全壘打線與本壘間距離的延長,難不倒他們,反而比少棒時代要多創全壘打。那次比賽卅多場中,共出現六十九支全壘打。如今青少棒水準很高的南區爭霸戰,全壘打頻頻出現,觀眾卻未顯出以往熱烈歡呼的場面,全壘打似已非往日的「物以稀為貴」。當然國中學生的青少棒比賽所採取的比賽規則與場地,與成年球員一樣,即表示這個階級的球員的身心發展,已可適用成年球員的比賽規則與場地。國內青少棒一、兩年之間的發展已凌駕日本之上,乃是受到蓬勃發展的少年棒球的影響,且隨之延伸茁長。這批國中球員在一、兩年間能從少棒有限制的較簡化的比賽規則以及縮小的球場,一下子即能適應成人比賽規則及場地,可看出他們的進步已達相當的水準,如何促使他們能更進一步,確實有待專家們共同研究改進,才不致限制這批甚具潛力的青少棒球隊員的發展。全國棒球委員會對於青少棒比賽規則,規定本壘與全壘打線的距離為二五○呎至三○○呎,而國內比賽一直是折衷為二七五呎。這個距離當然是合乎標準,而無可厚非,但因世界青少棒賽已採用三○○呎,以目前國內的青少棒水準,球員們的身心及技術的進展情況,將該距離加長為三百呎,似乎更有助於他們在投手,打擊及守備各方面的更進一步求精。因為青少棒比賽規則對於各壘間的距離規定為八○呎至九○呎,而正式比賽為九○呎,也是目前國內比賽所採用的距離,而全壘打線與本壘間的距離卻不敢採用三百呎。這一來,顯得內野的範圍大,而外野的範圍小,如果這些國中球員的打擊力量只能適應二七五呎的距離,比賽中內野的範圍也應該縮小點,因為棒球賽的內野攻守技術並不容易,也因此內野的攻守演出常能引人入勝。目前的情形是全壘打屢見不鮮,而內野的攻擊反而難上加難,觀眾對這種棒球賽當然感到乏味。許多專家大致認為目前的青少棒球員,在二七五呎距離的球場比賽要一棒揮出全壘打已不太難,但擊出的球如果在三百呎距離的球場,都難逃外野守將的手套。也就是說,一旦正式比賽採用三百呎距離,那麼原來的全壘打即變成要被接殺的球,其間相差甚大。為讓這些青少棒球員在比賽中並不全求得全壘打以制服對手,還須在其他攻守技術上更求平衡的進展,全壘打線與本壘間的距離延長為三百呎,確是較為合理與正確,因此希望眼光放遠,以後的比賽採用此距離。另在這次南區預賽的比賽場地的設置,顯得內野攻守深受限制,如捕手後圍起來的鐵桿及鐵絲網,作為「死球線」的界限,這種妨害捕手防守行動的東西不合乎規定。一則捕手為捕接界外高飛球,要顧慮碰傷,另則原來屬於自由球的範圍,當逢捕手漏接時,必須找回球,否則壘上跑者可以搶壘,如今那種球衣旦跳過那道低矮的障礙即被視為「死球」,無形中,比賽範圍縮小而比賽的規則又與少棒賽一樣。主辦單位這種作法可能另有原因,但卻是違反比賽規則,也給予比賽球員的心理相當威脅。全壘打線上豎立的兩面大旗,也是諸專家認為可能造成比賽的糾紛,因為一隻原可打成全壘打的球如正好碰到它被彈回場內,問題即會發生。為使比賽在圓滿公平而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希望主辦單位慎重考慮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