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棒卡 暴投?:假貨漫天飛 小心偷雞不著蝕把米!(聯合報)

1992-08-22(記者/應翠梅)

郵幣社以往賣的是郵票、錢幣,曾幾何時,小小的店面開始陳列各式各樣的電話卡、職棒卡。從卡片在店面佔的位置逐漸增加來看,說明了市場需求:商人漫天喊價,照樣有人接手。一本職棒元年球員卡,剛開始市價一千兩百元,現在漲到兩萬五千元;職棒元年明星卡,每本由五百元漲到六千元。九二年奧運棒球中華民國代表隊球員紀念卡,才發行三萬套,當時售價是一套三百九十元,只要中華隊每贏一場,價格就跳一級,目前身價已超過一千元了!這樣的漲幅令人咋舌,卡片旋風正悄悄形成。不明所以的人多半會好奇地問:這麼貴,真的有人買嗎?在雜誌上登廣告高價蒐購職棒卡的黃老闆,拿出交易紀錄,每個購買卡片的顧客都留下姓名、地址、電話。黃老闆說,他每賣出一樣東西,都會附保單;而且,接受客人賣回,以市價的七折回收。所以,必須有紀錄,免得買到不是他店裡賣出的東西,甚至可能是假貨。偽造的問題,的確是市場現在開始擔心的。所以黃老闆不賣職棒卡,只賣電話卡。「電話卡比較難偽造,成本又高;而且偽造電話卡和偽造鈔票、郵票一樣,都是有刑事責任的。」生意眼儘管不同,當市場發燒,買、賣的人可能還是難免感染這股瘋狂。在真假商品、紛亂價格中,只有自求多福了。投機性不如郵票,最後一隻老鼠可能是你!郵商黃明正認為,卡片含有某種文化素材在內,屬於特定團體會蒐集的東西,有它的市場在。「可是從生意的眼光來看,它可能是叫好不叫座。」因為卡片不像郵票,有四方連、大全張、變體、實寄封等多種變化,當成商品來賣,經濟效益不如郵票。他說,倒是因為趣味性強,電話卡、職棒卡就像海報一樣,成為特定一群人,尤其是青少年熱中蒐集的標的。專門做職棒卡生意的商人黃德榮說,來買職棒卡的大部分是年輕學生,買國外職棒卡居多,集卡的目的純是興趣。他表示,依興趣集卡,買國外卡無妨;如果希望增值快,還是買國內卡。畢竟國外卡的行情不易掌握,也缺少尋找買主的管道。不只電話卡、職棒卡有圖案構成的蒐集樂趣,國外信用卡有所謂「認同卡」,印製象徵特定團體精神的圖案,也是蒐集迷喜歡的。股票炒作模式零星散戶別跟太緊!電話卡、職棒卡價格飆漲完全沒有人為炒作因素介入?恐怕很難令人相信。事實上,這些職棒卡之所以能急速上漲,徹徹底底掌握了股市慣用的手法──鎖定籌碼。業者最常抱怨的,不是發行卡片的機構不公開發行數量,就是發行量被某些人壟斷。言之鑿鑿的種種黑箱作業,不論是否真有其事,都暴露出──籌碼的分配與掌握的確是影響行情的最主要因素。一位周老闆說,電信總局不肯公佈電話卡的發行數量,不但不能遏止炒作,反倒助長炒作。「這樣一來,客戶上門時,只要對他說,這些卡片數量少、很珍貴,不就被唬得一愣一愣,價錢不是喊得更高嗎?」商人力促公佈發行量,當然也是著眼於本身的生意。一位黃老闆說,三萬套的一九九二年奧運棒球中華民國代表隊球員紀念卡,他原本預約了一萬套,結果只拿到五百套。一氣之下,他決定在市場蒐購,現在已經買進了四千套;他表明,要與有貨的人「對作」,如果對方拉抬價格,他就倒貨。行情下跌之後再撿便宜貨,達到掌握市場的目的。這些決定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一般購買卡片的民眾不知道,只聽到某某卡又漲了多少錢,就忍不住手癢。其實卡片的漲跌,也是循著股市的模式,要投資的人,必須要先瞭解市場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