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職業假業餘同場競技:計分台前一視同仁(聯合報)

1992-07-17(傅伯寧)

運動比賽業餘化的觀念源自禁止工人參加比賽,理由是他們體能強,能輕易包辦前幾名;─九九○年,奧運總會撤銷禁止職業選手參賽的規定,因為已無業餘這這回事。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容許職業網球選手參賽,正式打破奧運只讓業餘人士參加的傳統。一九九○年於東京召開的世界奧運總會決定,撤銷憲章中「禁止職業選手參賽」的規定。今年的巴塞隆納奧運中,網球、籃球、足球等項目將為職業好手敞開大門。「運動比賽業餘化」這個觀念,起源自十九世紀,當時英國體育界禁止工人參加比賽,理由是他們體能比一般人強,能夠輕易包辦前幾名,使比賽失去意義。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從西歐引進大批制度,「禁止工人參加運動比賽」也是其中之一。一九二○年,日本體育協會發現,一項馬拉松比賽中的前四名都是拉車伕,便依規定判他們得名無效,由第五名的一名師範學生遞補為冠軍。此舉引起「拉車伕工會」示威抗議,媒體也齊聲抨擊,最後日本體育協會廢止了相關規定。奧運紀錄一再刷新,到了一九六○年代,只利用工作之餘練習的選手毫無得名機會,選手非得「全天候練習」,才可能出類拔萃。這種訓練方式十分花錢,大企業趁機介入,培植選手為活廣告,也為奧運注入強烈的商業色彩。換句話說,奧運大會近年開始允許職業選手參賽,並不是背叛「運動比賽業餘化」的理念,而是接受存在多年的事實,讓「真職業」和「假業餘」同場競技。事實上,在大多數觀眾眼中,奧運選手和職業選手都是「明星」,兩者沒有不同。然而,日本的奧運選手和職業選手,卻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如果以為這兩種運動員都是腰纏萬貫的幸運兒,那就大錯特錯了。日本社會並不重視體育,日本奧運委員會幹部松平康隆說:「各級學校的體育老師辦公室,大都安排在體育館的角落,有如工寮。事實上,要在運動場得勝,非得有傑出的智慧和組織能力不可。」日本奧委會所聘的專任教練共有十一人,德國、義大利等國則達一千五百人,兩相比較,多寡立判。日本的業餘選手,可說全靠加入大企業的球隊或田徑隊來維生。但是他們事實上編製在一般部門中,依一般薪資水準領薪,只不過別人上班的時候,他們在受訓或比賽罷了。一旦這些業餘選手的運動生命結束,就得「正常上班」,於是有的人受不了屈居同時進公司者之下,有的人不適應運動以外的工作方式,被公司「始亂終棄」之感便油然而生,其中包括奧運選手,甚至奧運金牌得主。日本體育協會每四年調查一次前奧運選手的現況,最近一次調查了三百七十人,其中竟有約一百人去向不明。說穿了,這些運動員失去上場為公司宣傳的價值後,不得不向公司遞出辭呈。曾參加洛杉磯、漢城兩屆奧運的日本前排球國手川合俊一,原本受雇於富士軟片公司,編製在業務部生產管理課,年薪合台幣約八十萬元。他最憤憤不平的是,自己和職業棒球選手一樣,將寶貴的青春投入運動中,也對公司做出貢獻,所獲得的報酬卻完全不能比。川合俊一自排球場退休的同時,離開了富士軟片公司,如今以他高挺英俊的外型,在電視界開創了另一個天地。日本名花式溜冰好手伊籐綠,受雇於王子飯店,編製於總務部總務課,薪水與一般女職員沒有兩樣。她自溜冰場退休之後,忙著代表公司為人剪綵、出席座談會,並沒有辭職。她說:「男選手比較不幸,就算他得金牌,生活仍然沒保障。」日本的大企業沒有盡責照顧旗下的業餘運動員,日本體育協會也一直不同意讓業餘比賽提供獎金給奪牌的選手,理由是「業餘選手不應以運動為牟利手段」。所幸奧運接納職業選手一事,似乎起了一點啟示作用。日本體育協會在激烈爭辯後,決定從今年二月的冬季奧運起,發給金、銀、銅牌得主,各三百萬、兩百萬、一百萬日圓獎金。說也奇怪,這個辦法訂了之後,日本在本屆冬季奧運中勇奪七面獎牌,為歷年之冠。日本企業界方面,「富士急行」、「日本氣」等公司,也開始執行新的人事考核制度,讓運動員有機會破格升級。一名日本體育人士說:「在體育的世界中,沒有什麼業餘和職業之分,只要擁有一流的技能,就算職業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