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以後:(聯合報)

1971-04-03(彭歌)

明天是四月四日兒童節,我們自小就聽慣了「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話,兒童與少年固然要自惜此人生中的黃金時代,成人們對於如何培植這些「未來的主人翁」,尤應有具體整套的做法,不可掉以輕心,喊喊口號就算了。舉個眼前的例子來說,中華民國的少年棒球運動已經相當普及了,而且贏得過世界冠軍,顯見具有第一流的水準和實力,孩子們的「棒球熱」並不完全是成人「交下去的」;但今後使這種熱潮能以保持,並且得到繼續的發展,由少年而至成年,由棒球而至其他體育活動,就需要成人們更積極的輔導與提倡。去年夏間,我到東京,適逢我們的少棒隊在那兒參加遠東區的決賽,把日本隊打得落花流水,可是看日本的報紙,竟都沒有提這回事情,祇有主辦比賽的「產經新聞」有一個三欄題,當時我覺得有點兒奇怪,是日本人輸得不服貼,還是新聞界同行相妒,故意冷落「產經新聞」呢?但把各報內容仔細研究一下,又覺得未盡如此,日本各報通常在十六頁到二十頁的篇幅內,經常有兩個全版的體育新聞,從學校到社會,比賽的花樣確實太多了。我們國內的情形,體育活動之能對外「拿得出去」,對內足資號召者,恐怕在楊傳廣、紀政之後,就祇有少年棒球了,所以,我們似乎應該把少年棒球做為發展全民體育運動的一個具體的根據地,從這兒再接再厲,更上層樓,才不致於駕空蹈虛,流於空談。中華少年既然有過稱霸世界的光榮紀錄,而且後繼的人才一波接著一波,絕不怕後無來者,但,我們的青年如何呢?成人又如何呢?當年--也並不是很遙遠之前的當年,「魔手」陳智源那一批人才,為何不再加培育琢磨,使他們更成大器呢?如果讓他們的光榮正於「少年國手」,就此交棒,似未免太可惜了。發展體育,和發展任何事情一樣,最好的方法是因勢利導而不過分勉強,「少年」之中已經有的人才,已經表現出來的本領,希望能夠讓他們獲得充分的發展,而這是成人們的責任,不能光看「少棒」的一段就自以為滿足。棒球如此,其他的事情又何嘗不如此;無論你相信不相信,兒童總是要成為「未來主人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