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吃黃連:(聯合報)

1991-09-14(蕭美君)

我國自民國六十三年全程參加美國世界少棒聯盟三級青少年世界賽來,十八年中,獲得六次「三冠王」、九次「雙冠王」。這種成就,奠定了我國棒運發展的基礎,國人欣喜、老美眼紅,但在光鮮的冠軍杯後,幕後功臣--教練的辛酸,大家又知幾許?從找優秀的選手到訓練出一支實力堅強的球隊,教練要付出許多血汗,又要背負來自學校、家長及地方人士的責難:若有幸參加全國選拔賽,甚至遠東區賽、世界賽,又要承受更重的「若無冠軍,提頭來見」壓力,三級青少年棒隊教練的難為,可見一斑,難怪常有人打退堂鼓。得到學校、地方父老的支持,一支球隊已有了雛形,被任命負責組訓的教練,就得開始尋找選手,除了從當地學校、鄉鎮發掘人才外,有時還得到台灣各地找選手。遊說選手、家長及奔波各地的辛苦,自不在話下。另外,還要自掏腰包及面對其他球隊的「競爭」,萬一碰上堅決不讓孩子打球的家長,或「愛鄉愛民」的該縣市地方父老,還有「身家之危」。曾經就有教練「三顧茅廬」後,被家長以「防禦武器」趕出來,也有被該縣市地方人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或接到「黑函」的例子。好不容易球隊組成了,接著就是訓練。若有心出人頭地,不但清晨要練,傍晚也要練,週末例假更要練。教練的全副精力、時間都給了球隊,不但會遭到太大「只會照顧別人小孩」的抱怨,若選手受不了苦,或學業成績退步,或是選手不來練球,家長要求退出球隊等,又得展開另一階段的前說工作。開始參加比賽了,教練更忙得「忘了我是誰」。不但要隨時保持球隊的最高戰力,瞭解他隊實力及競賽規程,還要承擔非拿冠軍不可的心理壓力,及來自「關心人士」的責難。比賽期間,選手的身體狀況最重要。球隊到外地比賽,除了吃飯要精心安排外,大多數球隊規定選手旅館房內不能上鎖,就是便利教練查房、替選手蓋被子。我國三級青少年棒隊,比外國隊出色之處就是投手,所以,投手的保護是教練第一要務。為了怕投手洗衣服時傷了手,投手的內外衣、球衣均由教練代洗,行李也由其他球員代勞;不過難免有防範不到之處。有一回全國賽,一支球隊預定派王牌投手主投一場重要比賽,但在前一天晚上,這名投手家長看到孩子好久沒剪指甲,就替他剪了,結果第二天投手表現離譜,教練知道後氣得跳腳,當然那場比賽輸了。在非冠軍不可的壓力下,教練在比賽期間舉止異常的大有人在,有的自言自語、有的自怨自艾、有的怨東怨西、有的大發脾氣、有的一言不發、有的到處請益;有的贏了球狂笑不已、有的卻大哭一場,千奇百怪。這種在冠軍下產生的奇特「棒球文化」,如再延續下去,總有一天會有教練需要看心理醫師。教練難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