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06-24(周大友/特稿)
「裁判不公」是國內運動競賽最常使用的語言之一,也是運動員或運動團隊在競賽失敗之後的最佳藉口。中華少棒隊在威廉波特參加世界少棒賽衛冕失敗,國內球迷經常是一片「裁判不公」之聲;中華籃球隊、足球隊、跆拳道隊……出國比賽,只要戰績不佳,從教練到選手談起裁判,也都是只有批評。中華成棒隊自一九八二年恢復參加世界棒球賽,戰果輝煌,躋身世界五強之列,可是只要輸球,仍然對裁判一片叫罵之聲,令人覺得似乎全世界的裁判聯手在對付中華隊。我國的運動選手就是在「裁判不公」的陰影下成長的,觀眾也相信「沒有公正的裁判」,球場上的暴力事件,與街頭運動如出一轍,因為沒有人信任仲裁單位。棒球選手出身的職棒裁判組副組長李柏坷,常為球隊及觀眾對裁判的態度很懊惱,但是他也承認,在當選手時代,也常與教練站在一邊指摘裁判不公。選手、教練對裁判不信任的結果,造成抗議事件層出不窮,連不該抗議的事情也亂抗議。以棒球規則而言,投手投出的好壞球,與跑壘員是否安全上壘,由裁判完全作主,不得抗議,卻經常成為球場上的「亂源」之一。曾任高雄棒委會裁判長的統一職棒隊總教練鄭昆吉,過去在擔任裁判時,口袋裡常放本規則小冊子,遇到類似情況不爭辯,翻開規則反問:「你懂不懂?」可是今天的職棒,裁判還沒反應,觀眾已經將瓶瓶罐罐砸了下來。運動競賽的精神,講求公平競爭,「裁判不公」的心態,不但已影響到比賽,而且成為社會問題,值得選手、教練與裁判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