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0-17(記者曾清淡/特稿)
中華亞運代表團在北京參加的競賽種類不下廿種,但真正有實力爭奪獎牌的項目並不多;與其樣樣都來,沒幾樣拿手,不如選擇若干重點項目作專精發展。大陸隊是北京亞運的大贏家,獲得金牌一百八十三面,比南韓的五十四面和日本的卅八面超出很多。大陸體壇也想改弦易轍,專精發展一些項目,遑論是人才短缺的我方體壇。北京亞運落幕,大陸代表團副團長李富榮在檢討得失時,提到「不能只看金牌的數量,還得看水平」。李富榮指出,大陸隊的廿九面田徑金牌,真正達到世界水準的很少;游泳、射擊、划船和輕艇也是這樣;舉重進步不大,桌球和羽球也失去以往的優勢。展望兩年後的巴塞隆納奧運,李富榮擔心大陸隊拚不過南韓,理由很簡單:南韓強項突出,如射箭、角力、以及較輕量級的拳擊,在世界上都是頂尖。李富榮主持大陸「國家體委會訓練局」,他的「國際觀」有其獨到眼光,他所指的發展方向其實可供兩岸體育界借鏡。以我方來說,目前推展的單項運動超過五十個,半數以上屬於競技運動,但體育界的人力資源有限,條件好的往往被籃球界吸收,而籃球隊打來打去,在亞洲頂多拿個三、四名,在世界籃壇恐怕永遠打不出名堂。人才過量投入籃球,影響所及,其他單項運動互作「拉角」,訓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這些年來,我方已發展一些運動強項,譬如棒球,高爾夫,以及田徑的短跑、跳躍及全能運動,跆拳道在國際間也取得一席之地,但推展仍不專精,往往出現人才斷層。運動項目繁多,世界體育強國美國、蘇聯、德國都不可能樣樣專精,我們若是繼續「打腫臉充胖子」,金牌夢永遠圓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