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0-07(特派記者曾清淡/特稿)
北京亞運今晚就要落幕,中華代表團跨海而來,平心而論,整體表現已經很不錯,不能因為造成「零金牌的遺憾」而嚴厲苛責。裝入行囊的卅一面獎牌,包括十面銀牌和廿一面銅牌,若是代表團沒有相當實力,不可能有此收穫。撇開金牌不說,光就獎牌數而論,中華代表團排名第五,僅次於大陸、南韓、日本和北韓。亞運史上,中華代表團在一九五八年第三屆東京亞運的收穫最大,得到卅四面獎牌(六金十一銀十七銅),但當時的規模和競爭水準和現在不同,至少當時沒有大陸隊參加,波斯灣地區的運動水準也很低。我國以往還參加三次亞運,每一次的獎牌數都未超過廿面,包括一九六六年在曼谷得到十九面、一九七○年在曼谷十八面,一九五四年在馬尼拉十三面。我方運動員在睽違廿年後重返亞運,面對更多與更強的競爭對手,能夠得到卅一面獎牌,老實說已經可以交代了。運動競賽難免有得有失,「金牌夢」人人想圓,但能夠圓夢者畢竟是少數。李福恩在男子十項全能痛失金牌,顯然是中華代表團最大的遺憾,但李福恩並非不想贏,也不是沒有實力,要怪也該怪運氣。北京亞運的競技場上,也有許多赫赫名將馬失前蹄,李福恩的遭遇只是其中一例。換個角度來看,中華田徑隊得到七面獎牌,柔道八面,舉重四面,都是難得的表現。自由車、體操、射箭也很爭氣。至於女籃、女子手球,以及李淵明的跳水銅牌,成就同樣傲人。況且,棒球、軟網在示範項目分別摘金。中華代表團明天就要返台,但願國人能以鼓勵代替責難,鞭策他們在四年後的廣島亞運爭回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