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07-31(記者周大友/特稿)
職棒聯盟於本月初開理事會,討論如何分配參加奧運的我國儲訓選手,到了月底,兩支球隊宣佈,已經與十五名選手簽約,這個行動,將使棒壇出現變局。參加九二年奧運會的廿八名棒球儲訓球員,是目前業餘棒球的精英,也是業餘棒球想保留,而職業球隊想盡辦法要爭取的目標。月初的職棒理事會議建議,廿八名選手中的三分之二歸屬於將來新加盟的兩支新球隊,三分之一歸屬現有的四支職棒隊,結果業餘棒協認為廿八名選手中,最優秀的還得打一九九六年奧運會,而決定只有棒協同意的選手,才能轉為職業球員。如今俊國與黑鷹兩隊,一下子吸收了超過一半以上的國手,而其餘的選手,依職業與業餘雙方的默契,在奧運之前,職業球隊不可以打他們的主意,因此,昨天又有新成立的職棒隊加入競爭,兩年之內,絕大部份的國手,將會投效俊國與黑鷹隊旗下。業餘棒球的精英如集中於這兩隊,對業餘棒壇的震撼是,原有的業餘球隊,不是好手被挖角,就是挖不到好手補充陣容,學校與軍中球隊或許影響較小,其他社會球隊,在沒有好手的情況下,將面臨困境。而職棒聯盟原想在兩年後補充一些好手,眼見又要落空,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加入挖角戰局,以暗盤及提前簽約,來穩住業餘好手,這樣一來,職棒原來已不健全的球員分配製度,更不可能實現。我國的棒球,自廿年前的少棒開始就有挖角之風,至今職棒成立,有愈演愈烈之勢,另一個「棒球挖角戰國時代」的來臨,似已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