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05-24(記者周大友/特稿)
有意組職棒隊的工商企業,將觸角伸到業餘球員,使得目前鬧選手荒的四支職業隊極為頭痛。奧運儲訓隊的廿八名國手,是職棒隊最有興趣挖角的目標,但是職棒聯盟與中華棒協有「默契」,規定不得挖角,這正好給有意組軍的其他工商企業有機可乘。這些工商企業每月提供球員約兩萬元的營養費,便可預定一些優秀球員。站在選手的立場,有工商企業願意提供營養費,這些錢是「不拿白不拿」,反正將來的目標也是參加職業隊。目前棒協給予這些儲訓隊員的待遇並不公平,只有三位選手能與棒協簽約,每個領三萬元「薪水」,其他選手則無,相形之下自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職棒聯盟對新球隊的加盟有意見,目前四支職棒隊,隊數雖少,但是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經營才能穩定,再加上國內棒球選手不足,再增加新球隊,選手的分配更困難,因此較早便有三年之內不增新球隊的立場。可是對職棒有興趣的工商企業卻不作如此想,他們認為,要組隊就要找球員,這是理所當然之事,且以提供中華職棒隊員的待遇來說,與組球隊的經費相較,只是個小數目,而且要組隊就要組強隊,目標更非挖中華隊國手不可。如果職棒聯盟不准這些工商企業組隊,加入職棒聯盟,有可能的後果,是這些工商企業自組另一個職棒聯盟,這種情形要是真的發生,目前的社會業餘棒球隊必然因挖角而不可能再存在了,國內的棒運也將因而患上嚴重「失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