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價碼之戰:(聯合報)

1992-08-22(記者周大友/台北報導)

職棒球隊對中華奧運棒球隊員之爭,又演變為選手的價碼之戰,國手們對加盟職棒的開價,已到了職棒隊代表認為不可能接受的地步,職棒聯盟要在月底辦新球員選秀會,又開不出價磚,使職棒吸收中華隊國手再生變數。中華隊國手們對未來加入職棒的待遇,要求在月薪廿萬元之譜,但是這個待遇,並非固定,也有球員認為,如果未來的月薪不能達到這個標準,也應在簽約金上獲得彌補。以中華隊投手郭李建夫加入日本職棒作為例子,郭李的簽約金約為一億日元,而年薪一千萬日元,以這個數目來說,郭李的價值,完全展現在簽約金上,而非年薪,因為以年薪來算,郭李建夫每月也拿不到台幣廿萬元。我國職棒對於球員薪資的訂定一直不合理,其中包括故意忽視簽約金,事實上外國職棒對於球員的身價認定全在簽約金,美國職棒新球員第一年年薪都是十萬美元,可是簽約金各有高下,日本職棒作法類似,至於球員在職棒待遇,就要看加入職棒以後的表現了。令職棒選手不平衡的是,我國職棒聯盟不但簽約金提不高,每位選手的月薪增加,也有最高百分之廿的限制,以味全隊投手黃平洋在職棒的表現,經過「破格加薪」薪水也只能增加百分之五十,而美、日職棒優秀球員,年薪卻可以跳升數倍,這也是目前中華隊國手,極力爭取待遇「不要在起跑點上落後」的原因。中華隊國手加入職棒的心結所在就是待遇,這不但是現在職棒隊的問題,也是已擁有大部份中華隊國手的俊國熊與時報鷹兩隊,將來要與球員續約時要面臨的問題,中華奧運國手到底值多少錢,是職棒聯盟要吸收他們入隊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