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3(王 岫)
中華隊在世界經典棒球賽兵敗東京,又引起大家對國內缺乏巨蛋球場的評論。其實,如果沒有好的規畫,大巨蛋能否對體育運動產生加值作用,仍是一個問題;已完工的小巨蛋就是一個例子。 小巨蛋最初的目標原本是要彌補中華體育館失火後,台北市頓失一萬以上座位的室內球場,使得大型籃球比賽無法有容量多的場館舉辦,因此才興建的。但小巨蛋完工後,卻因為外包經營,與原先的目標似乎有所落差。業者經過高價競標取得經營權後,在場租條件採取高價位,使得各項體育活動都只能望著這麼好的場館乾瞪眼!事實上,小巨蛋落成後,我們都是看到一些綜藝團體在演出,因為這些活動的門票比較高,主辦單位還能負擔得起租金。 雖然經營者說HBL高中籃球聯賽的最後決戰將會在小巨蛋舉行,八月也計畫邀請美國籃球的「夢幻七隊」前來表演比賽,但這畢竟少數幾場而已。我們如果想想:國內超級籃球聯賽SBL開打以來,一直讓球迷委屈在只能容納三千多人,場地設備又已破舊的台北體院體育館看球,真是情何以堪?經常大排長龍,飽受買不到票之苦的球迷,看到隔壁舒適又龐大的小巨蛋,不知會不會怨嘆政府既蓋了大型體育館所,卻又讓他們沒有好地方欣賞球賽? 外國的巨蛋球場,應該都是以球賽為主,其他表演活動為輔的。我們的小巨蛋,以後在外包簽約時,似乎應確保SBL或其他重要體育活動有降低租金,優先利用的機會。至少,SBL每週應有一天,或進入季後賽後的賽程,以及國際性的運動賽會,都能在小巨蛋舉行。 如果我們有小巨蛋了,還不能讓它承擔振興籃運或提倡其他體育活動的場所,那它的功能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