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5(記者藍珮瑜/台北報導)
想要增強打擊,「比賽吧!」胡金龍說,「一直比賽滿重要的。」同為旅外選手,陳鏞基也這麼認為。「選手狀況有好有壞,」陳鏞基說,「不要想太多,就打吧!」 「台灣棒球100年系列座談──為台灣棒運技術面把脈」座談會昨天舉行,首先討論台灣貧打問題。林華韋、葉志仙、龔榮堂等教練,旅外選手胡金龍、陳鏞基,以及兄弟象「恰恰」彭政閔皆出席。不約而同地,3名打者都認為「比賽很有用」;「打多了,累積經驗了,」彭政閔說,「自然就會打比較好。」 不過,比賽的安排還是要顧慮「強度」,也就是比賽水準。陳鏞基說,在小聯盟,是「以賽代訓」,與國內「練球多比賽少」有明顯不同。胡金龍則表示,國外強調確實擊球,「不要一直想揮大棒。」他說。 胡金龍說,想升上大聯盟,「至少要在小聯盟打2000個打數,大概4到5年。」不斷比賽,不斷適應一次比一次快的球速,是脫離「貧打」最快的方式。 從2003年的世界盃,到2005年的世界盃,陳鏞基表現愈來愈好。「以前打國際賽,腦子裡會亂想。」陳鏞基因而容易患得患失。但去年,「根本不會想那麼多。」陳鏞基說,打,就對了。 除了提高比賽的數量與水準,教練們也提到揮棒速度及打擊技巧。「球打得強勁一點,往地上跑,」胡金龍談起自己的經驗,「還有機會成為安打。但打高了,死路一條。」但不管再怎麼訓練,最重要的還是心態與競爭力。 「1999年,陳金鋒到漢城打亞洲盃時,每一次打擊,都很努力地往一壘跑。」林華韋,「我問他,你怎麼才去美國1年,就變成這樣?」林華韋轉述陳金鋒當時的回答;「他說,不這麼跑,馬上就被換下來了。」 彭政閔昨天提到自己復原的狀況時說,若要可以正常打擊,「還要兩個月。」他說。彭政閔目前只能輕鬆揮棒,近距離地將球打到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