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2(記者藍珮瑜/花蓮報導)
「週末時,球員都住在我家,」富源國小總教練張茂三笑說,「加上青少棒的11個球員,放假的時候,家裡會有將近30個小孩。」 中華職棒回饋列車,第1站便駛向花蓮富源國小;看到小球員們拿到新球具、見到陳致遠、鄭兆行的欣喜模樣,一旁默默佇立的張茂三,心裡也感動。由於不少原住民小孩家境清貧,背景複雜,「所以他們比較沒有自信,」張茂三說,「但是,他們學棒球學得很快,打球之後,變得有自信了。」 由於生長環境影響,東部孩子較不受拘束,喜歡自由自在;富源國小的球員們,有半數來自單親家庭,或是父母北上工作、由祖父母教養的家庭,因此,家裡較無大人督促。 「但是,教棒球一定要從生活教育做起。」張茂三將球員聚集在自己家裡,為的就是督促他們的課業,以及培養基本的生活習慣。 一開始,無拘無束的小孩當然不習慣,「前兩個星期是關鍵,」張茂三說,「有時他們會推卸責任。」因此,張茂三會請求家長配合。然而,度過頭一個月後,摺衣服、洗碗都行,張茂三說,現在他們很自動,排值日生做事,學長也會督促學弟。 生活習慣好,球場上,張茂三訓練起來也輕鬆;「兩者之間,真的相關很大。」學生若不寫功課,張茂三便罰他們不准練球,「他們很愛打球咧!」張茂三笑說,這個懲罰可大了。如今,中職贈送球具,富源國小的球員們,配備總算勉強齊全了;「經費真的不足。其實,」張茂三說,「有時我自己的薪水都砸下去了!」 相較之下,位置偏僻的鶴岡國小,到最近的一條街,距離有6公里,因此學生較不會亂跑,也不容易出亂子。「學生品行沒有問題,」總教練陳志輝說,「只是這一批選手,上國中後,不知還能不能打球。」因為,最近的瑞穗國中,並沒有棒球隊。 鶴岡國小的男孩子,原本是打籃球,但成立棒球隊後,「他們比較愛打棒球,」陳志輝笑說,假日時,學生還會跑到學校,「看我們在不在,他們能不能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