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棒球 需要共同著力點:(民生報)

2005-09-20(記者張文雄/特稿)

在日本宣佈王貞治將帶隊參加世界經典賽時,中華棒協還提出徵詢王貞治帶中華隊的意見,這樣的訊息代表著什麼意義?棒協是希望利用王貞治的國際形象提高台灣棒球的能見度?還是棒協不信任國內職棒教練的帶隊能力? 以往中華隊的組成是先產生執行教練,再組教練團,並且遴選球員,培訓後決選22名球員。想組成最強的中華隊,必定是以國內職棒球員為主體,配合業餘及旅外好手,而最瞭解球員的莫過於每天看他們比賽的教練,想找已是日本隊監督的王貞治掌中華隊兵符,似乎有些矛盾。 誰最有資格來選國家隊的教練及球員?國家隊組成後,需不需要長期培訓?中華棒協徵召職棒球員征戰國際賽事,不管是單項運動賽會,或是亞、奧運,棒協必定與聯盟、球團、球員產生權利義務關係,但多年來權益一直分不清,且棒協一向是主導體,聯盟多只是配角,這讓聯盟及球團對棒協有所怨言。 中華聯盟兩度發生球員涉賭案,又不對國際棒壇積極開拓關係,即使是國內棒運最高殿堂,仍不被國際視為對話窗口,這是中華聯盟須自我檢視之處。 組最強的中華隊參加世界經典賽,中華聯盟與中華棒協之間有共識,但權責協調並不和諧。一個拚命搞外交,忽略內部關係的經營;一個疲於職棒存亡的重整,一直走不進國際,台灣棒壇需要重新考慮資源的整合,分散的力量對棒運的發展並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