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4(特派記者張文雄/荷蘭哈連十三日報導)
中華棒協選訓小組召集人林華韋在觀看世界盃比賽後表示,以年輕有潛力的球員加上旅外小聯盟好手,仍舊不足以應付世界一流的球隊,未來台灣在組隊及培訓上,要考慮「精兵制」及「提高國內水準」雙軌進行,以增加中華隊在國際賽上競爭力。 在專家的眼中,這支中華隊不論教練團或是球員只是培訓過程的球隊,但站在社會輿論及球迷的立場來看,組隊出國比賽名次當然是愈高愈好,但中華隊的成績顯然不如大家的預期。 就比賽的結果來看,中華隊對日本、波多黎各及哥倫比亞之戰都有贏球的機會,但年輕的球員在有壓力的情況下,無法正常發揮,顯然在技術及心理上,跟一流球隊有很大的落差,這次比賽正好提供一個空間來討論如何改善,未來參加國際賽的目標不能只放在奧運培訓,也要兼顧國際賽打出好成績。 目前國內的情況,業餘隊八成以上都是大學球隊,雖然也可以達成球員進步的效果,但球員畢業後就加入職棒,甚者,更好的球員都到美國小聯盟打球,國內職棒在球季無法支援球員參加國際賽,所以目前組隊的方式仍以大學球員及徵召旅外出國比賽。 從澳洲及荷蘭棒球成長的模式來看,大家都仰賴棒球水準高的國家球隊來幫助國內棒球的成長,中南美洲的球隊就更不用說了,球員進入小聯盟除了個人棒球事業的追求外,有可能訓練成國家最精英的球員。 1992年長期培訓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但在國內的球員打職棒後,透過比賽可以達到成長的效果,業餘大學隊經過密集比賽也會有成長的效果,這些都是提高國內水準該做的。 這次徵召的野手表現令人滿意,但投手沒有達到預期,以後徵召這些精兵要更實際去瞭解情況,以後要以打進決賽圈為目標,徵召精兵及提高國內水準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