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術尷尬期:投手球路泛而不精,打擊上也有缺失,我們的棒球隊何時才能破繭而出呢?(聯合報)

1989-01-07(本報訊)

由港都杯到正在舉行的中日棒球邀請賽,只要中華隊出賽,或國內球隊對抗,大部分形成打擊戰,顯示國內棒球已成為打擊優於投手的型能了但打擊仍有缺點,防守也不佳,我國棒運在技術面已處於尷尬期。我國在民國七十一年重返國際棒壇後,就有打擊超越投手的趨勢,在二郭一莊等優秀投手相繼赴日加盟職業隊後,情況更趨明顯,而國內投手卻一直無法趕上二郭一莊水準。事實上,國內投手的素質並不差,但放眼國內甲組棒隊,除美孚巨人徐生明剛學成返國外,其他各隊教練均非投手出身,教練無法有效指導投手,又沒有一套投手訓練法,成為問題的癥結。郭泰源的「彈指球」到現在仍投不好,主要是這種球路不適合他的快速球投法;黃平洋會投七、八種球路,但到緊要關頭,反而不知該投那種球;個子瘦小的波多黎各投手,依體型專攻慢速球,就能壓制有強打群的中華隊。這些都證明投手應發展適合自己的球路,國內投手就犯了泛而不精的毛病。以打擊彌補投手威力不足的缺點,當然是最佳方法,但我國球員的打擊不穩定,對少數幾種球路仍打不好,而且觸擊不佳,一旦這些缺點發生,只有挨打的份。國內棒球如何早日突破技術尷尬期,有賴教練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