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1(巴克思)
職棒運動一夕之間又受簽賭陰影籠罩,再度重傷全國民眾鍾愛之心。痛定思痛,若問如何救棒球,恐怕當從運動淺根文化重新扎根開始。 職業棒球在台灣,基於集體記憶與情感之故,社會與政府多方提供資源,對它寄望甚深。可惜的是,頭痛醫頭,紅包漫天飛舞,而陣陣熱潮退去後,才發現缺乏永續經營的眼光與氣魄。除了商業活動持續運作,不論運動技術層面與社會教育上都不算成功,更遑論發展出較進一步的深層文化。 今日政府在韓流文化工業的步步進逼下,方才警覺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如果說,台灣職棒能有盈餘是奇蹟,那官員們在高談文化產業之際,是否忽略了棒球文化這塊潛在的可消費地? 具體而言,大批國外戲迷因韓劇而為其帶來可觀的觀光收益。棒球文化工業的經營型態與規模或許不同,但若有助提升觀光內需(甚至也帶來部分的外匯),又能加速棒球文化的生根,豈不是一種民眾期待且具有深度底蘊的文化建設? 筆者曾為文倡棒球文史館對深耕經營之重要,然而,已存或未來的紅葉少棒館、嘉農文史館、澄清湖棒球文物館等,當下又是何種景況?現在正是建設一座整合型「棒球世界」的時候了。 在這夢中的整合型文化園區中,理想上有靜態的台灣棒運歷史與文物陳列、棒球名人堂、嘉農專區、紅葉專區、世界少棒聯盟專區……以及圖書館。動態遊憩設施,則宜規劃各類的棒球遊戲區以及線上遊戲區。民間各類的打擊場林立,我們的棒球想像力,絕對不能只限於、消逝於各類比賽賭局的讓分方式! 奢談台灣的文化產業,不免千頭萬緒;拯救一個棒球運動與文化,也許是落實文化產業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