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 必須起而行:(民生報)

2005-07-27(記者方正東/報導)

職棒又爆發球員涉嫌打假球的風暴,聯盟與各球團除了痛心,還是痛心。回想9年前的第一次職棒賭博事件,聯盟與各球團也是如此,但仔細檢討,這9年來聯盟與各球團做了些什麼事?怎會讓這麼令人痛心的事件再次重演? 第一次職棒賭博案爆發於職棒七年,當時聯盟與各隊的反應是「不可思議、怎會發生這種事」,於是在聯盟前會長陳重光的帶領下,各球團一同拜訪法務部,希望檢調好好調查,把不肖球員趕出球場。 前晚,誠泰教練蔡生豐、熊隊球員陳昭穎遭檢警約談,聯盟與各球團的反應與9年前一樣,除了痛心,沒人講得出所以然,除了要求檢警好好調查,也沒人說得出未來到底要怎麼做,讓人不知中華職棒歷經了第一次賭博案後,到底學到了什麼教訓。 歷經第一次職棒賭博之後,聯盟及各球團確實加強了球員的生活管理,聯盟也一再辦理「法治教育」,然而,這些消極的做法就能杜絕職棒賭博嗎?從這次的事件來看,顯然不行。 2003年初,兩聯盟確定合併,許多人都看好未來的職棒發展,不過有更多的人提醒聯盟,為避免不好的事情再度發生,應籌設「安全防護小組」,有效地控管球員的行蹤,警惕部分心存僥倖的球員,但聯盟與各球團做到了嗎? 今年,聯盟終於成立「安全防護小組」,只是這個小組還沒發揮功用,就有球員被約談,而且據警方的說法,事態已相當嚴重,6球團恐怕都有人涉案。聯盟與各球團的反應是不是又慢了一拍? 為了救職棒,球團領隊是不是該坐下來,好好地規畫「安全防護小組」,讓這個小組發揮真正的功能。如果要等到檢警抓人,聯盟及各球團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我們的職棒肯定沒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