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2-21(本報訊)
國內的職棒預備期將於明年元月展開,統一與三商行兩支準職業隊已積極招兵買馬,國內棒球精英組成的中華隊員,當然是首要目標,但是與棒協當初預料不同的是資深選手對職棒興趣不高。棒協與職棒籌備會,在籌備職棒組織之前的默契是,為了維持業餘棒球的水準,在職棒成立之初,最好是資深選手參加職棒,而年輕選手則打業餘。但是統一及三商行開始組軍,面對中華隊員,便出現一些問題,找年輕選手,怕破壞「規矩」,而資深選手參加職業隊的意願又不如預料高。國內的棒球隊除了軍中、學校及打算成立的四支職棒球隊之外,可以「供應」職棒選手的只有台電、合庫、榮工與中油四隊,中油成績不佳,不是職業隊選才目標,另外三隊選手便十分搶手。這三支隊伍都是公營事業單位,選手的薪水靠資歷,資深選手在隊中已有多年對目前國內職業隊開出的價碼,均嫌太低,認為放棄目前已經駕輕就熟的「工作」,轉向一個前途不明的新環境,應有更高的代價。但是令他們不平衡的是,年輕的「後輩」加盟職棒後,選手,待遇又在他們之上,因此資深選手,如不加入職業隊,對打球也不再有「興趣」,而考慮退出球壇當「公務員」了。台電隊的資深國手曾智偵,就很明白的表示,台電隊員對加盟職業隊有興趣的選手不多。榮工隊的江泰權談到職棒,更有一種「開路先鋒」式的悲哀,他說,職棒成立之初,由他們來打天下,領的是「低薪」,如果這個計畫失敗了,前途也跟著沒有了,如果職棒成功了,他們也該退休了,後進者則可在無風險的情況下,享受他們創造出來的優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