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2-14(本報記者/蕭美君)
從港都杯國際棒球賽,郭源治在日本中日職棒隊大幅加薪到國際棒協世界青棒賽,三項棒球的人與事,表面上沒什麼關連,但將這三項人、事串連起來,所含意義,值得尋味。港都杯中華藍隊雖獲冠軍,但投手群的表現,令人感到國內成棒運動引以自豪的「強投」不復;國際棒協世界青棒賽,中華隊戰大陸隊打來辛苦,昨天又敗給美國隊,主要因素均在投手,顯示我國投手人才不繼;郭源治年薪高達一億三百萬日圓,在日本職棒界大出鋒頭。三項人與事均關係投手。郭源治的高幅加薪,肯定他在日本職棒界的價值,而日本職業、業餘棒球界還會繼續吸收我國投手,但我國投手人才已凋零,在高薪的吸引下,我國有可能再出現像郭源治這麼傑出的投手嗎?我們當然希望「江山代有人出」。國內職棒制度建立,或許會留住部分投手,但對業餘棒球則毫無幫助。全國棒協應設法促使年輕球員加速接棒功能,近兩年來,中華成棒隊一直徵召旅日球員,以延緩新陳代謝方式,爭取國際賽佳績,但卻使國內年輕球員缺少歷練機會,也使接棒時間延緩,這樣下去,將危及棒運。如果為了讓新人增加歷練,可能會影響中華隊實力,很可能未來國際賽戰績不會如目前理想,但民眾及棒界.人士定要忍受這個「陣痛」,否則惡性循環,會遭受更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