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2(記者張文雄/專題報導)
洋將的大量使用,勢必壓縮本土球員的出賽空間,但使用得當,也會帶來球員彼此的良性競爭,以提高職棒的競賽品質。今年各隊動輒用上萬美金月薪簽洋將,球賽應該會有新震撼、新話題,但球團最該要注意的是洋將場下的管理,比場上的表現還重要,否則又將重踏歷史悲劇。 近年來為了增加比賽的精采度,南韓職棒也開放洋將的使用,日本職棒更用大量的金錢找更好洋將競賽,就連中國聯賽也開放洋將使用,可見洋將一定要用,怎麼用是最恰當,但看各國制度如何運用。 1997年中華職棒爆發球員涉入賭博事件的憾事,多名本土球員遭收押,在3月21日領隊會議決議,洋將上場的名額由三名增至四名,但就在23日當天,三商虎總教練陳友彬表示,身為棒球人,要對棒球歷史負責,為了本土球員未來著想,他堅持反對到底;味全龍總教練徐生明表示,就算是最後一名也無所謂,他也不多用一洋將上場。 時過七年空間及背景不同後的今年,領隊再次做出開放洋將登錄的限制,以四名為限上下預備,可以想見大家一定會極力找尋洋將,因為找到好洋將,將左右戰局,補洋將的速度可能補本土球員還快。 去年統一獅補了凱撒將球隊送進總冠軍,近幾年兄弟象的三連霸靠的是養父鐵、中入伸、風神及橫田,興農也有「三勇」闖盪總冠軍,如果各隊的洋將都如此神勇,比賽當然會更好看。 但以往球團大量使用洋將時,造成各隊洋將數額大增,洋將結黨搞小團體,不僅彼此之間不合,還看不起本土球員,加上管理不易不免出現問題,多方傳出洋將涉入賭博及風俗案。 球團要戰績的同時,不要忘了盡完善管理的責任,否則有了戰績貼了名譽,甚至賠掉整個企業的形象,可能就失去開放洋將競賽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