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練外流 大勢所趨?:人數逐年增加 如何內外兼顧 當前課題(民生報)

2005-01-28(馬鈺龍)

受到奧運金牌女將陳詩欣赴大陸交流影響,體委會正在統計台灣目前有多少運動教練在大陸發展?跆拳道、棒球兩項國際競爭力優於大陸的運動,會不會被迎頭趕上?主管機關該如何規範台灣教練前往大陸執教?如何兼顧交流及保有台灣競爭力,值得深思。 根據體委會國際處去年年終統計資料顯示,93年度只許可了籃球邱大宗、王立彬、錢薇娟、鄭慧芸等四人次赴大陸任職,而自民國90年至今累計許可人次計43人。但事實上,台灣目前有多少教練在大陸任職?光是棒球、跆拳道這兩項台灣最具競爭實力的運動教練,就超過體委會公佈的官方數字。 棒球教練林信彰早在1992年之前就到大陸推展棒球,隨後又有江泰權、廖敏雄、郭建成等職棒明星度海執教,大陸的棒運受惠於台灣教練的訓練,目前也有職業聯賽的賽制進行。 中華跆協秘書長陳愷璜表示,政府應該將教練赴大陸視為正當的兩岸交流,不要只針對跆拳道教練,如要規範,應是一視同仁。她表示,很多兩岸體育的交流活動都被泛政治化,政府應該以平常心看待。 體委會搬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為規範依據,能真正限制多少沒有報備前往的教練?「獲准」前往的只有四人次,未獲准前往而又實際負責訓練工作的人數?體委會又要如何統計? 以跆拳道教練為例,如果屬到大陸投資設道館,應以教練專業人士看待抑或台商看待?如果以探親名義赴大陸,接受大陸「虛職」而執訓練實權者,又要如何界定?這中間的模糊地帶,體委會如何釐清? 如果擔心教練人才外流而影響我入門本身的競技實力,主政者不如多關心體育,少點口水、多點作為,先改善國內的訓練環境,提升教練、選手的福利,讓教練願意留在台灣打拚。如能把最好的教練人才留在台灣,又何懼大陸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