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2(本報記者施鴻基)
基層小學球隊解散,台東農工球隊北上比賽缺乏經費夜宿寺廟,暴露出台東球員辛酸面,運動一向以成敗論英雄,各級政府短視近利的結果,就算在台東球界出了像王貞治般的人才,依如今的狀況,恐怕也只能為人所用。 紅葉精神是常被台灣棒球界提起的「神話」,因為未來台東已經很難再出現類似的奇蹟,試想,在20名球員一年10萬元的經費中,能夠維持已經很不容易,就算奪得縣內冠軍,在繁複且耗時日的比賽中,很多隊伍只有政府補助的初賽比賽經費,缺乏經費的只能自籌,籌不到的呢? 台灣常有人埋怨在國際上常受到中共打壓,走不出去,但棒球項目一直被視為台灣運動的強項,棒壇世界列強都不敢輕視,政府何不把肉包子打狗般「援助」邦交國的經費,轉投資到棒球運動,當他們發光時,相信會有人會知道台灣。 台灣已經富裕很久,台東的棒球運動也是人才輩出,為什麼再也沒有值得大肆宣揚的好成績?是球員不如人,或是政策和經費不如人?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