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0(記者方正東/特稿)
有代訓球員寫mail向棒協抱怨,他們認為在代訓的職棒球團未受公平待遇,有「有受歧視的感覺,覺得受到嚴重的侮辱」,因此「已開始痛恨棒球」,這些球員的心聲,或許已道出目前代訓制度下的部分缺失。 為何有球員會感到「受屈辱」,原因在於職棒球團普遍存在著一種心態,就是僅重視部分即戰力的球員,對於一些球技較差的球員,不理不睬、不聞不問,任由他們自生自滅,或是讓他們擔任一些與代訓無關的工作,讓這些球員不知「代訓」是何物,意義在哪? 其實,除了一些即戰力球員之外,這些代訓球員中不乏值得栽培的好手,以今年在La new熊隊表現不錯的左投吳偲佑為例,去年底代訓球員選秀時,沒人知道他竟擁有這麼好的潛力,但經過熊隊教練團的細心雕琢,9月之後投出一片天。 另外,熊隊外野手蔡健偉、曾恆彰,興農牛的余進德等人,他們在業餘時期也非名將,但經磨練之後,球技也獲得很大的進步。 因此,職棒球團除了應當改變心態,對所有代訓球員一視同仁之外,也應當有更積極的作法,為未來培養主力戰將;加強二軍球隊教練團的質與量,是首要之務,目前各隊二軍教練團陣容仍嫌薄弱,各球團應當再多聘具專業素養的教練投入培訓新秀的工作。 另外,職棒球團也應當有一套完整的培訓計畫,訂定短期、中期、長期三階段的作法及目標,真正落實代訓制度。 或許有職棒球團會抱怨,部分代訓球員素質差,且沒有打職棒的念頭,要如何訓練他們呢?但球團應將眼光放遠,即使這些球員的技術水準無法打職棒,但他們經過完整的代訓之後,未來他們回歸基層,可將代訓時期學到的東西傳承給下一代,如此,還是對於棒運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