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棒水準何時追上南韓?:(民生報)

2004-11-28(社 評)

南韓三星職棒隊來訪,由曾三連霸的兄弟隊迎戰,但三戰皆墨,令球迷相當失望。尤其是第三戰,三星主力投手的實力讓球迷們見識到我們和南韓的差距,兄弟隊彭政閔感嘆的說:期待十五年後,台灣職棒能趕上韓國的水準。 彭政閔的計算方式是:南韓職棒比台灣早成立八年,但台灣職棒曾因涉賭案幾乎退回到原點,現在雖然逐漸復甦,然仍未達顛峰,估計需要十五年才能達到真正的職棒規模。 我們當然希望儘快縮短兩國職棒的差距,要達此目的,必須朝球團的經營模式與國家整體市場兩個角度來審視:以經營模式來說,國內職棒二軍制度未建立,人才的甄選與培養都不容易;現階段球團基於短程效益,在投手方面常借用洋將,本土球員難以出頭,如果二軍制度無法建立,球員人才資源匱乏,如何能趕上南韓? 其次,自由球員的制度欠缺,粗看似增加了球隊的穩定性,但也削減了球員的奮發意志,從而削弱了競爭力。南韓職棒共有八支球隊,全都由南韓大企業支持。由於球團規模大,人數多,薪資高,至今八支球團都在虧損中,每一隊的赤字約在台幣三億到五億之間;但南韓企業並不在意,認為對企業本身的聲譽大有助益,間接的收入足以彌補這項直接開支。 反觀國內,公民營大企業對棒球運動是否真有興趣,是否肯長期投資,對商譽的認知與南韓企業是否持相同的看法,都是未知數。如果大家都在操作短線,那麼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也孕育不出南韓職棒的環境與水準。 國內朝野一直在嘴上把棒球喊為國球,但實質上給予的挹注並不多;只有在國際賽會有點成績時,慶賀熱鬧一番。體育官員的熱情不足,政府其他部會更都在袖手旁觀,棒球運動要想在台灣形成大氣候,恐怕十五年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