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4(記者王惠民/特稿)
中華職棒成立15年來,裁判執法水準一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今年,聯盟裁判組擴充人手,同時外聘加拿大籍藍普洛夫前來執行,但誤判之聲依然不斷,聯盟擋不住部分球團壓力,終於在昨天決定裁判全部資遣重聘。 中華職棒裁判執法水準,可以從多個面向來探討,從球團和球迷的觀點來看,裁判就是場上的神,當然不能犯錯,尤其是裁判誤判導致球隊輸球,那更是不可原諒,這是裁判先天難為之處。 不少球團和球迷都批評,國內職棒成立15年,整體進步最慢的就是裁判,以今年為例,全年度300場球季賽,總共出現64次誤判,平均約4.6場出現一次誤判,和往年的數據相去不遠,這一點尤其難以接受。 前幾年,聯盟裁判組曾縮減到只剩八人,這兩年逐漸補進新血,本土裁判陸續擴充到13人,外加一名外籍裁判,雖然還比不上聯盟最顛峰時期的16人規模,但確有大幅改善。 人手增加卻沒有明確改善誤判率,這才是大問題,裁判組內部自行檢討,雖然新人陸續進來,不過經驗還不夠,因此主要執法壓力如主審和一壘審,依然在幾名資深裁判身上,他們的壓力還是很大。 更重要的是心態,裁判組指出,輸球怪裁判的心態,目前依然可見,部分球團可以自己打不好,絕不容許裁判有絲毫閃失,這是國內獨特的生態。 外國月亮比較圓也是問題,以藍普洛夫為例,本季也有誤判,也曾引用條文錯誤,執法態度非常強硬,但就像聯盟本土裁判自嘲地,「外國人看優點,本土的看缺點,就這是台灣。」動輒得咎是無言的宿命。 對本土裁判而言,聯盟昨天決定全部資遣重聘,無奈也得接受,至於廣招新血還有一年一聘,真的就能改善裁判執法水準嗎?還是現行漸進式培養較理想?到底哪個制度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