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棒大戲:(聯合晚報)

2004-11-08(侯致遠)

俗云:「人生如戲」,何故 通常的看法是:人生成敗難以預算、人生處境起伏不定、生命意義難以定論與角色之扮演等理由。學理上,「戲劇理論」,亦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之舞台上,只要一出門,即「上台」亮相、走入「前台」演出,無時無刻不在表演,週遭的人亦不斷的在「看你」、「觀賞你」,你是人,但你是(飾)演員,對你品頭論足,而不斷演出的你,也總企求能獲得他人的良好印象。你,在演你自己。另「人際虛偽理論」認為人常在「逢場作戲」。人生如戲,人,無處不在上戲。 職棒冠軍賽也是戲一場。這齣戲,是這樣演的:先前公告戲(賽事)之時間、戲台(球場)、演員(誰先發/領銜主演,誰中心打者/卡司陣容)。媒體則先敲鑼打鼓通知街坊四鄰,「來來來,大家相偕來看戲」,「今天、明天上演的是獅子群與牛群的大戰」(用動物之名稱呼人的集合體,將人戲謔,是戲。) 在職棒之戲中,演出者人名不見了,只見藝名。君不見一堆的暱稱、綽號嗎 如「草總」、「嘟嘟」、「三番刀」、「酷龍」、「章魚」、「阿福」等。外籍球員之中文名字更是戲劇性,如「勇壯」、「飛勇」、「鷹俠」、「阿波羅」等。喚著藝名,球員(演員)已在戲中。 演員的角色被規範、規定了,就像跑龍套的、扮英雄的,就扮好角色;負責「先發」、「中繼」、「救援」的,就好好投球;角色扮演一直是戲的結構。隨比賽場次之遞加,情節步步升高,緊繃、決心、報仇、秘密武器、密商、最後關鍵……等張力,使得我們更融入劇情中。職棒,是永遠的連續劇。若人生如戲,棒球則是「戲中戲」。 (作者侯致遠為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推廣學系副教授)